问渠哪得“青”如许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理学家朱熹借景喻理,表达出半亩方塘清澈如明镜是活水注入的缘由。如今,在党的团结带领下,我国国土绿化工作取得伟大成就,人居环境和城乡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爱护环境、植树造林的生态文明理念早已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历史、时代和人民这三股“活水”,滔滔不绝注入生态文明这一方塘中,潺潺流动,波光粼粼、烟波荡漾……
“青”如许源于历史潮流之“活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理念,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的节流开源认识,积淀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智慧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加快了“绿色中国”建设步伐,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号召群众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956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1981年12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每年3月12日设立为植树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十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更加彰显了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国理念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青”如许源于时代变革之“活水”。“曾经一度是多么吸引人的小路两旁,现在却仿佛是火灾浩劫后残余的焦枯的植物……”这是读物《寂静的春天》中描绘的一幕。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谋求高速发展,过度地攫取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森林里的断木诉说着资源的掠夺,大山里的深坑展示着地表的破坏,直到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反噬到人类身上。以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为典型的20世纪十大环境污染事件至今令人影响深刻,发生在身边的环境污染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源于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举行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期间通过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促使各国正视人类活动已然破坏自然环境并且危及自身,凝聚了开展环境保护具备迫切性和重要性的共识。顺应历史,着眼当前,展望未来,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高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不断作出贡献。
“青”如许源于人民期盼之“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走上了更高的层次与水平。特别是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已经成为了人民的共同心愿。顺应人民新期盼,面对经济新常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展现出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彻底转变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面形成了社会绿色发展的方式,增强了人民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蓝天碧水净土青山”的保卫成果得到持续巩固,“绿色低碳环保洁净”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主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辩证观念不断造福人民,让实现“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更显生机活力。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三股活水共同描绘出生态文明这一壮美诗篇。(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三苏木村选调生 竺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