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全民轮值制 实现垃圾分类人人参与
清晨五点半,天还蒙蒙亮,老曹社80后书记曹蕾已经开始了雷打不动的“环境巡查”。房前屋后、角角落落,他都要仔细看一看,实时记录新增死角,列入日常工作清单。
老曹社位于柴桥街道芦南片区,全村在册村民296人,外来人口170余人。周边有店面房、出租房、农居混居地,环境卫生一直是社干部的心头难事,垃圾分类更是难以推进。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是打好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仗,老曹社聚焦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通过党建引领,同步建设软、硬件设施,首创“全民轮值制”、践行“敲门倡新风”、推广“争优除差制”,实现了人人参与垃圾分类。
“全民轮值制”动员党群来参与
老曹社原有11个大小不一分散的垃圾投放点位,管理难度大,卫生状况差,经常有居民投诉垃圾投放点位臭味难闻,影响生活。为了摸清情况,老曹社班子成员挨个查看垃圾投放点,在各个出租户集聚点走访,记下了10余个卫生死角,列出了8个垃圾分类问题,随后召开党员大会、社代表会、户代表会专题探讨垃圾分类推进办法。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11个投放点一并撤销,改为1个集中投放点,自行投放模式改为一天上门收集2次。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垃圾分类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但是撼山易、撼“习惯”难。一开始,老曹社的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并不顺利,村民一下子无法接受垃圾分类模式的改变,还是习惯性地将垃圾一股脑儿丢放在一起。仅仅依靠社干部的力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远远不够。老曹社探索构建了“党建+垃圾分类”模式,通过村社班子抓党员干部,党员促村民,实行党员带头、党员带动与党员监管共行机制,10余个卫生死角经集中整治后焕然一新。村庄面貌的变化,村民都看在眼里。随后老曹社又趁势推出全民轮值制,号召社里的党员群众都来当“桶长”。村民群里“桶长”报名通知一发,第一天就收到了28户代表报名。党员带头,群众响应,在全民轮值垃圾分类督导43天后,还有100余名村民在“排队”当“桶长”,参与家庭比例达95%以上。93岁的曹如堂大爷也来申请当“桶长”,虽然社干部婉拒了他,但更多的村民感动了。常住宁波的党员曹财兴特地回家报名当“桶长”,他说,“这么多村民都在出力,我作为党员,更应该参与。”
“敲门倡新风”常抓不懈固成果
通过几个月的努力,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明显增强,自觉分类的村民越来越多,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不少村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不清楚、不了解,导致垃圾投放不准确,使得垃圾分类距离精准化管理还有差距。每天晚上,社干部就绕着村落对垃圾分类做的不到位的村民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亲自讲解怎样垃圾分类以及分类后如何处理等相关问题。党员干部主动跨前一步,牢守第一道关口,手把手指导大家做好垃圾分类,这样垃圾分类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争优除差”红黑榜上见真章
随着老曹社垃圾分类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村民们从“别扭”到“习惯”,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从“他人约束”到“自律行为”,垃圾分类这个“关键小事”正在成为老曹社村民的日常习惯。为了更好的督促和激励村民开展垃圾分类,老曹社围绕“比、学、赶、帮、超”开展“争优除差”垃圾分类活动,用设立红黑榜的方式,展示垃圾分类中积极正面的行为,曝光不文明行为,让村民互相监督。在老曹社门口的宣传窗上,有一块非常醒目的垃圾分类红黑榜。每个月村社都会对村民的垃圾分类从桶边整洁度、分类精准度、摆放有序度、表识完整度这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垃圾分类做的好,分数自然高,那么就会荣登红榜,反之就会上黑榜。参与分类,实现黑红变化,老曹社群众参与争优除差实现100%全覆盖。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垃圾分类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给老曹社的环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才能真正落实。老曹社用全民轮值制、争优除差制、敲门倡新风,让垃圾分类成为群众的“生活新风尚”。(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芦南社区 张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