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沙海“愚公”让黄沙变绿洲的“密码”
“毛乌素”沙漠南缘,有2000多万株树木站岗,守护着我们的生存空间,走在绵延19.5万亩的绿化区,微风吹来了草汁的清香、泥土的芬芳,仔细倾听,有人们的欢声笑语、牛马踏地的哒哒,黄沙不进反退是在怕谁?因为功勋模范石光银,用40多年时间,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把环境恶劣、贫瘠无产的不毛之地治理成为生态宜居、可生金银的绿洲。追寻这位永远坚持治沙的赤子,品“味”沙海“愚公”“矢志不渝”“携手脱贫”“久久为功”的密码。
品沙海“愚公”经历的“苦难味”,感悟“敢叫旧貌换新颜”“矢志不渝”的“密码”。依然记得自己被迫搬家九次、五岁的虎娃被沙尘暴卷走……“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流传的顺口溜正是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历历在目的画面,让幼年石光银坐在门前,望着沙窝立志,至此,治沙的信念扎根在他的心底。他一心治沙,放弃了当时被称为“铁饭碗”的职务,挣脱妻子抱住的腿,不顾娃娃的哭嚎,卖掉家里的84只羊和1头骡子,还四处借贷,筹款买树苗,“石疯子”的外号也慢慢传开。也正是这个“矢志不渝”的“石疯子”,学习经验技术,早出晚归治理荒沙,用知识、心血和汗水浇筑了防沙屏障,让毛乌素沙漠正在从陕西版图上“消失”。
品沙海“愚公”自身的“人情味”,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携手脱贫”的“密码”。石光银常说:“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穷。”作为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农村带头人,他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屡败屡战、事事刻苦的顽强意志,因地制宜的谋划设计,以不懈探索的精神创造出“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为治沙和致富发统一打开“新大门”。“在他当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他觉得服务群众就是他应该做的事。”为“携手脱贫”,他苦苦劝说最贫困的村民离开山区,到新的环境扎根,通过发展养殖业,逐渐走出贫困。他“治贫先治愚”,创办学校,解决上学难问题。治贫不需要敲锣打鼓的声势,我们应该像石光银一般勤勉干事,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做使命的践行者、精神的传承人,在脱贫路上书写不平凡的业绩新篇。
品沙海“愚公”传递的“执着味”,感悟“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的“密码”。“狂风肆虐,沙一股劲撵人,人一股劲搬家”的日子一去不返,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已70岁的石光银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治沙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始终有人坚守,在“接力”中“久久为功”推进,一代接一代的年轻人凝心聚力的奋斗。“人一辈子不一定要干多大的事情,但是一定要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不能一个人好,要让其他周边群众都好起来。”他倾心倾力培育下一代,受他的熏陶,孙子石健阳已成为“第三代”治沙人,通过言传身教,指导解惑,在他及其子孙的带动和感召之下,更多能力强、素质高的年轻人加入了保护生存空间的队伍之中,为治沙造林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中共白山市江源区委组织部 孙苑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