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生态新篇 缔造美丽中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青天碧水、千山万壑、多样生物不仅是宝贵的自然财富,更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奠基石。如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许多过去遗留的“生态伤疤”亟待治愈,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根基,持续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和后劲的必由之路。
以惠民为“基”,不忘初心转化发展势能。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新时代的生态保护工作,就是要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各地政府需牢固树立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的理念,在谋篇布局时,少一些“绩效观念”,多一些“群众观念”;在干事创业时,少一些“盆景工程”,多一些“民心工程”;在汇报成效时,少一些“专业指标”,多一些“亲民指标”。坚持系统思维、全局思维,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绘就厚植为民情怀的美丽中国新画卷。
以创新为“翼”,因地制宜释放绿色动能。生态环境保护没有统一的模板,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在绿色发展上少走弯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手抓”,要求各地政府立足区域优势、资源禀赋,输入正确的“绿色密码”。河北秦皇岛打造“光热+生物质”采暖项目,利用可再生能源拉动农村产业链经济发展。天津市积极探索“零废弃生态农业”模式,借助生物催化技术让废弃农产品得到资源化应用。云南大理古生村实行退塘退耕,变秀美乡村为发展文旅的“聚宝盆”。用好创新“金钥匙”,才能打开生态环境保护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大门”。
以低碳为“靶”,凝心聚力汇集环保内能。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3全球碳中和年度进展报告》指出,中国在碳中和政策与行动的得分均位于全球前10,但距全球目标所需仍有差距。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报告,我国碳排放结构中,公众生活能源消费占比26%,由此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比超过30%。由此可见,全民广泛参与是建设绿色低碳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干部要以接地气的宣传工作激发起群众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推动需求侧“绿色化”由个体走向集体,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要协同共商的必答题。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就在前方,新时代下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共赢需要我们不懈努力。(陈新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