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
锦绣中华,风景如画。中国好山好水好风景,不仅是靓丽的风景,更是最大的生态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建设目标——“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绿色生产,也称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业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产业的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高质量、更长期、更可持续的发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完善生态环保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化节能减排刚性约束,统筹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各地也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施交通运输数字化,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也要认识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仍然迫在眉睫。
坚持正确的生态观,深刻理解生态是宝藏,是资源,也是财富,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完备的政策体系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本手段,高效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补助、转移支付、绿色发展基金等。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环境保护税等税费优惠政策,引导支持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从人才技术方面,大力引育专业人才,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智力支持。(田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