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花绚丽绽放,经济风帆并驾齐驱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回望秦皇汉武的雄图霸业,追思唐宋盛世的辉煌灿烂,中华五千年文明犹如璀璨星河,熠熠生辉。近期,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最新统计:今年1月至7月,1725.4万人次外国人来华,同比增长129.9%;来华旅游外国人预计拉动消费超1000亿元。
文明,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承载着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守护好文化的传承,就是守护好民族的根与魂。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从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远播中国文明,到丝绸之路推动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互动,时至今日,文化的大融合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我们需精心维护各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微妙平衡,紧紧围绕政策护航、科技赋能、教育引领三大支柱,让中华文化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散发其独特魅力,让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多彩画卷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政策,是发展事业的指南针。加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我们亟需完善相关政策,保护璀璨文明的同时加快推动其走出去的步伐。自2023年11月17日起,中国对挪威公民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至此,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增至54国。此番“阳谋”,吸引了外国游客纷至沓来,该政策的出台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繁荣,更是搭建起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让世界各地游客亲至华夏,让中国文化自信持续向外辐射发散。政策护航,让文化经济“稳”下来。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科技,是彰显文化的万花筒。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根脉,我们既要珍视其历史价值,又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激活文化的创新能力,也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良渚古城、瑶山、老虎岭等遗址公园与良渚博物院的成功实践,正是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例证。它们依托新科技、新创意,让文物以更加生动可感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探访。如今的地球村已逐步演变成为一个智能村,唯有接续创新,才能在全球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科技赋能,让文化经济“活”起来。
“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教育,是涵养传承的黑土地。我们深知,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支持。因此,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将非遗文化、祖国河山编入教材、纳入课堂,多给孩子亲手制作、亲眼观赏的机会。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普通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正如近期火爆全网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以游戏数据的形式建立了首个古建筑数据库:惟妙惟肖的玉皇阁、巍峨耸立的千寻塔、呼之欲出的千手观音。做到让文化自信真正入脑入心,共同为我国文化的保护与宣传贡献力量。通过打造全民文化生态,我们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尊重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共同守护好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教育引领,让文化经济“展”开来。(胡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