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之“肌”
从北京奥运会,到成都大运会。15年,两个体育盛会交替演进,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梦想点亮未来”,体育与生活日益交融,浑然一体。运动员的范围扩大,茶余饭后散步的大爷、跳广场舞的大妈、玩滑板的少年都是“运动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建成体育强国是其中之一。在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体育,又有何等魅力?
体育,文化丰富的“新养料”。乒乓球打开中美外交的大门,中国功夫打破“东亚病夫”的恶评,体育蕴含无限力量,使中国屹立于世界之东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该精神不仅砥砺赛场上的运动员,更是激励每一个公民。中华文化也在无声息之中丰富体育形式:八段锦全球流行、功夫装供不应求、运动馆折射“天人合一”理念,如此等等。体育和中华传统文化互为表里,塑就特色的体育文化。
体育,人民健康的“发源地”。强健的体魄是一个人发展和成长的本钱,没有健康这个“1”,其余的都是“0”。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体育,是维持健康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每日保持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帮助缓解紧张情绪,更能提升自身免疫力。毛泽东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针对“为何体育”的研究,至今仍振聋发聩:“体育者,人类自其养生之道也,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如是说,晚霞诚可贵,健康价更高,欲图享老福,体育要抓牢。
体育,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体育推动社会建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体育的发展带来需求的更新,给政府、社区、学校、企业等多个主体提出新要求。这些年来,浙江逐步打造“桥下体育场”、“社区公园运动场”、“学校开放运动馆”等运动场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杭州亚运会,通过“办好一场会,提升一座城”,实现了道路交通、场馆、群众意识的全面优化升级。省级全民健身经费投入19.11亿元,体育场地数量220076个。体育标准与日俱进,运动建材、运动设备、运动服饰等产业水涨船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由此可见,体育背后所隐藏的价值数不胜数。
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体育建设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中,中国体育正展开一幅更加壮阔的时代画卷。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大群体”体育格局,助力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中国梦。(谢金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