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重温经典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刻。这样的背景下,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废寝忘食,写成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这本今天仍需重读的经典——《论持久战》诞生了。
《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当时犹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为全国人民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人民群众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终将会取得胜利,尽管胜利不会立刻到来,尽管胜利需要付出流血与牺牲,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必须的。《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对敌我情况进行了客观、详细的分析,充分批驳了“亡国论、速胜伦”的错误论调。科学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论持久战》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家“中庸”哲学理念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客观全面的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革命运动的主体力量。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理论,充分灌输到《论持久战》中,并进行了更为深刻而具体的阐述,他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需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共产党人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结合儒家哲学“以民为本的思想,穿造性地指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这个意义上讲,《论持久战》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已经度过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我们,依旧值得拿起《论持久战》细细评读,因为它不仅是我们曾经克敌制胜的法宝,更是激励中华民族在未来“不惧强敌,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杨培鑫 贵州省镇远县涌溪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