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纪事之老兵宋茂宣
2018年6月,我们在《洪泽湖文学》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钢刀不卷 精神永在”——写在“石工堤连”命名70周年之际。作者是葛顺彬。这篇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随即开始联系作者和该文中的主人公们。遗憾,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后来,与在宿州市卫健委工作的好友徐伟相聚,无意中得知文中的主人公、石工堤连卫生员宋茂宣竟然是他的岳父。日前,在徐伟的安排下,我们与宿州市著名书法家杨继乾先生,一同采访了这位仍健在的老兵。
这一天,正是春末夏初。像是一个最温柔的梦,既没有刚入春时的料峭之寒,也没有盛夏时的炎炎浮躁与慵懒,温和而不疏淡,热烈但不拘束。走进全国文明城市宿州,天空沉静,草木欣然。老兵宋茂宣就居住在这城中的港利小区。
初识老兵宋茂宣,精神矍铄,身体硬朗,给我们感觉年龄似乎不像95岁的老人。老人对多年前的往事记得特别清晰,每次他和儿女、孙子、孙女们说起自己当兵时的事,总是滔滔不绝停不下来,一遍遍地讲述过去的战斗故事。
老人回忆说:“我是萧县黄口人,抗战爆发后,黄口一带被日军占领。日本兵以据点为依托,在周围村镇烧杀抢掠,上万百姓苦不堪言。在一片消极的情绪中,共产党组织抗日游击队,坚决与侵略者斗争,鼓舞着黄口军民的抗日热情。1943年,我刚14岁便要求参加抗日队伍,由于年龄小,部队首长没有同意,在我的坚决要求下,参加了新四军四师,从此踏上了革命征程。后来,首长安排我继续上学,我选择了学医,可以救助更多的战友。”
后来,宋茂宣所在的部队,番号改为淮北军区独立团一营二连。宋茂宣老人一生参加了大小战役无数,立功多次。回忆往事,老人连续两个多小时,精神奕奕向我们详细地讲述战斗往事。
当我们问起老人:一生中记忆最深刻地战斗是哪一次时,老人脱口而出:“蒋坝战斗!”
蒋坝战斗发生时,他们部队的番号已是华中野战军淮北挺进支队77团1营2连。淮北挺进支队是由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的77团、81团、骑兵团两个大队以及淮北部分地方武装于1947年1月组建的。
淮北地区位于徐州、蚌埠、淮阴(今淮安)之间,东抵运河,西至津浦,南临淮河,北依陇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和中共地方组织创建的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内战,向解放区展开全面进攻。7月,国民党军队从徐州、蚌埠两个方向重点进攻华中解放区,攻占华中首府所在的淮阴(今淮安市)、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区)地区,截断陇海路,企图切断我军华中与山东的联系,南北夹击消灭我军。
淮北地区除洪泽湖外,陆地全部被敌人占领。敌人穷凶极恶反攻倒算,对我未来得及转移的地方干部和群众抓捕关押后,吊打、枪杀、活埋、奸淫、掳掠,惨无人道,无恶不作。解放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的进攻,解救淮北人民于水火,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于1947年1月决定:由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副司令员饶子健率领本纵七十七团、八十一团、骑兵团两个主力连以及淮北部分地方武装组成淮北挺进支队,“打回淮北,以洪泽湖为依托,坚持敌后斗争,重建淮北解放区。”蒋坝战斗是淮北挺进支队重返淮北收复淮宝县(今淮安市洪泽区)的一次重要战斗。
蒋坝镇位于洪泽湖东岸,是建于汉代、兴于明代的古镇,它居水路之要津,陆路之卡口,单从康熙、乾隆南巡总要在此登陆看,便可知道它是淮宝县的重镇,洪泽湖区域的战略要点。当时镇里驻有国民党军一个美式装备的交警大队、一个保安中队和一百多人的还乡团武装。
1947年5月5日晚,淮北挺进支队的77团受命发起了对蒋坝镇的进攻。一营二连为进攻南门的突击连,带领他们的是一营教导员郭一萍、副营长温震己和连长陈继忠,这时的二连已获得过“钢锥连”荣誉称号。蒋坝南门,哪里吃得住钢锥般二连的攻击,五分钟南门即被占领,敌交警大队一个加强班被歼灭,俘虏敌排长一名和全部守敌,缴获轻机枪一挺,冲锋枪、卡宾枪等军用物资一批,而我军,无一伤亡!
战斗似乎异常顺利。经一夜战斗,蒋坝的守敌被压缩在一个炮楼里。这时,情况突变,国民党军大批增援部队赶了过来,增援的人数之多,速度之快,出乎我军之预判。而且,敌军不但前来增援,还对我军77团展开了包围之势。
团部通信员向各进攻部队送来撤出战斗的命令。只是二连进攻太快,已与后续部队失去联系。在其他各部紧急撤退后,他们成了一支留在敌人心脏的孤军。
天亮了,二连发现周围都是国民党军。试探性向东南方向冲击,立即被敌人的火力给挡了回来。再清点一下人数,不错,还是七十人,还是两挺机枪。指挥员一合计,率二连果断冲击,占领了一栋三进小院。攻占这座小院,很显出指挥员的战术意识。小院有草房也有石砌的房,作为一个固守待援的据点十分理想。小院还有一条取水石阶,伸向了大堤边,撤退时从这里又可直接入湖,遁入茫茫的夜色之中。
处在敌军重重包围中的二连一点没有惊慌。卫生员宋茂宣设立了包扎所,为受伤的战士处理伤口;干部们在察看地形,分派任务。战士们则进入战斗岗位,擦枪的擦枪,清点弹药的清点弹药,全连信心满满,迎接战斗的到来。
上午9时,国民党军开始试探性进攻。六0炮发射了,手榴弹扔过来了,二连战士都笑了,这算什么水平呀!战士们隐蔽得好好的,无一伤亡。
10点,国民党军正式进攻开始。东、东南和东北,国民党军分三路发起冲锋。炮弹,经过试射后,弹着点也准了不少,击中了各房屋和阵地。我军的伤亡在增大,至下午3时,国民党军的八次冲锋已被打退,但不少战士牺牲了,郭一萍教导员身上也负伤达45处。
下午4时,陈继忠连长和郭教导员商讨如何突围,他们认为等待外援已不太可能,决定天黑向洪泽湖里突围,并派苏开祥同志携带一支三八步枪扼守群众下湖取水的通道(下坝口子),并监视敌炮楼的动向,同时让陈传章、陶树枝两名机枪手在大堤上向敌人射击,造成进攻的假象以掩护部队突围。突围时由卫生员宋茂宣在通讯员小李的协助下背着身负重伤的郭教导员突围,张福伟负责其他三名伤员突围并做好抢救新伤员的准备工作。
当宋茂宣背着郭教导员还没有通过鹅卵石开阔地时,月亮已升起,敌人发觉二连突围,就开枪射击,结果郭教导员臀部中弹,宋茂宣小腿被打伤。此时,郭教导员鉴于通讯员小李身小力薄无法背他行走,就命令宋茂萱放下他和小李一起跟随队伍走,自己忍着疼痛往前慢慢地挪动身子,并做好了宁可牺牲不当俘虏的思想准备。当陈连长得知郭教导员没有跟上队伍时,立即返回找到郭教导员,并亲自背着他走,赶上队伍后特指定两名身强体壮的战士轮流背郭教导员行走。二连钻进芦苇荡后沿洪泽湖堤内走了十多里路才上了岸,这时他们已经一天两夜没有吃饭、喝水了。
上岸不久他们遇到一位老乡,他将二连领到洪泽湖大堤东边的四垻村。在村里,老乡们见部队的同志疲惫不堪,立即给他们烧水、做饭;陈连长也找人为教导员做了一付担架。他们在四垻村稍事休息后,由地方同志带领,连夜前往万集镇。这时万集镇已被国民党军孙良诚的部队占领,“挺进支队”首长得到消息后,立即派两名骑兵前去接应。
二连在蒋坝镇突围战斗中,突破了10倍于己的敌人包围,以伤亡10名战友,毙敌六、七十人的战绩取得人们意想不到的胜利。当他们回到淮泗县唐莫圩子(今属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挺进支队”驻地时,支队的首长们无比喜悦,司令员饶子健紧紧握住郭一萍的手,激动地对他说:“我们都相信钢锥二连一定会回来的。你们是我们七分区部队的光荣和骄傲,是全分区学习的榜样。”
为表彰二连的英雄事迹,淮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于1948年3月28日发布命令:授予七十七团一营“淮北支柱营”荣誉称号,授予七十七团一营二连“石工连”荣誉称号,分别给参战的指战员记了功。随即淮北地委和支队党委发出了向“石工连”(1964年9月,全军进行大比武期间,因“石工连”曾被误解为工程兵连,故福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命令,改“石工连”为“石工堤连”)学习的通知。从此,“石工堤连”的英勇事迹载入史册,永远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这,就是一个连级的战斗。战斗规格不大,但血雨腥风。一天打退了敌人八次进攻,红色的江山就是由这样的战士,一个战斗一个战斗地打下来的!
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无数人的故事被遗忘或改写,仅剩下寥寥无几的传奇与名字。比如老兵宋茂宣。然而,正是这些被遗忘的故事,成为我们洞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窗口。纵然大时代的洪流无情,珍贵的文字与记载依然承载着我们的情感与记忆,成为传承的纽带。
时光如同攥不住的细沙,无论我们如何努力紧握,它仍然会一点点从指尖流走。当轰烈咆哮的时代熔岩一层层凝固以后,我们才能看清自然和社会的冷峻面孔。
现在的洪泽湖大堤畔,仍然凝聚着没有他们的英勇形象。石工堤连的战士们有的轮着大刀,有着端着步枪,有的拿着炸药包,举着手榴弹。有的已经中弹,快要倒下了,却用枪支撑,用最后的一点力气站起来投入战斗。还有一面大旗,战士举着,呐喊着向前冲锋……
老兵宋茂宣的革命生涯九死一生,多次在大小战役中立下战功,荣立过二等功一次,获得28军英模称号,获得“独立自由奖章”一枚,“解放奖章”一枚等。这些军功章和老照片都是老人珍藏的宝贝,每一件都会让他想起那一幕幕难忘的往事。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老兵英勇无畏,抛头颅洒热血,用流血牺牲换来山河无恙。如今,走过峥嵘岁月,迎来幸福生活,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些共和国老兵,让我们一起致敬最可爱的人!
——致敬!老兵宋茂宣。
参考文献:
《石工连:写给蒋坝古镇的红色记忆》淮安日报 王卫华 2021-9-2
《蒋坝战斗与“石工堤连”的命名》中共淮安市洪泽区党史办公室 赵先明 2022-04-28
中国陆军82师网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曾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安徽省全省一等奖。已出版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长篇作品。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盐城市规划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专职会长。
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