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固镇县刘集镇:田野上那12座小红军墓
——寻找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邵桥村12座小红军墓的背后故事
其时,我们得知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邵桥村,有12座小红军墓一事,还是听固镇县刘集镇退役军人服务站谷晓梅站长介绍的,这缘自于蚌埠市政府的一条市长热线,我们决定实地去调查。
固镇县刘集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事高度重视,安排谷晓梅站长带领着我们一行四人,坐上张见开的越野车,走进了固镇县刘集镇邵桥村。此时,黄灿灿的麦穗在夏风的吹拂下,麦浪滚滚,呈现一片美丽的画卷。这正是小麦成熟的季节,农民们正在做收割的准备。
邵桥村地处刘集镇东部,与五河县刘集镇军张村紧密相连。小红军墓为何长时期没有引起地方政府重视,这是因为历史上行政区划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文说明。
此时,邵桥村主要干部正在镇里开观摩会,他指定正在村卫生室输液的村干部陈朝胜接待了我们。得知我们来意后,陈朝胜仔细回想村中有哪些老人得知此事。当听说是有一位知情人打的市长热线,并留下了姓名和电话。原来,知情人是属于五河县刘集镇的邻村军张小学老师李启河。当即,他带领我们便前往五河县刘集镇军张小学,去找知情人李启河。
正在学校上课的李启河老师和军张小学校长,将我们迎进办公室。李启河详细向我们说明了打市长热线的原因。“看到各地政府移葬散落的烈士墓进烈土陵园,我就想起了12座小红军烈士墓。”
对于12座小红军烈士墓的情况,他告诉我们:我祖父前些年才去世,他活着时,时常讲给我们听。说当时有一队蛮兵巡逻队骑兵在巡逻,发现一队红军小战士,便冲上去将他们五花大绑,进行搜身,严刑拷问。小红军战士英勇对敌、宁死不屈。当时这12个小红军被蛮兵抓住时,李启河的祖父李广善就在现场。
蛮兵审问小红军时才知道,小红军战士最大的不过14岁,小的似乎是9岁。小红军们看起来都很瘦小,穿着普通布衫,脚下的鞋前露出脚趾头,手中没有了任何武器。蛮兵对小红军们一个一个进行殴打折磨,先是打断了小红军们胳膊和腿,后来又用刺刀捅进肚子,但小红军们没有一个求饶。无论敌人问什么?他们都是坚定地回答:“不知道。”敌人最终也没有问出什么情况,就直接杀害了他们。
鲜血染红了大地,天空的夕阳也现出了猩红色。
后来,蛮兵走后,祖父和村民们上前整理小红军们遗体,解开外衣时,发现他们衬衣里的领口上,缝着红领章,这才知道他们是红军。淳朴的村民将烈士遗体就地掩埋,从此,当地村民都把它叫做“小红军墓”。
参加安葬的村民们,满怀无比崇敬之心,含泪埋葬了小红军们,并为牺牲的12位小红军们,一一筑了墓。怕敌人报复,村民们没敢立碑。最后,从田野上采摘了许多花朵,敬献在墓土上,并深深鞠躬默哀,以表达对小红军们敬仰之情。小红军们壮烈牺牲后,天空下起了大雨,雨水啪啪落在地上,如泣如诉,让人们更深刻体会到这个残酷场面。
梦想是一盏明灯,历经枪淋弹雨、生死考验的血火洗礼,更加坚定跟党走、听党话的信念;
梦想是一面旗子,走过艰难险阻、艰苦跋涉的峥嵘岁月,更加品味到生活的艰辛与来之不易。
这12个小红军因为心中有梦想,才有信念,才有不怕死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分包土地,小红军墓就在李启河家的承包地里,随后,李启河老师带领我们前往烈士墓地。他告诉我们: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这里有几次调整,军张村与“小红军墓”中间,有一道地界相隔。这处小红军墓也随着行政区划,不停地变换着“户口”,如今已划归固镇县刘集镇邵桥村,落户在中曹自然村了。
我们告别了李启河老师,又原路返回到邵桥村。沿着村东的一条沟边的机耕地前行,两分钟后,来到一条长满芦苇的东西水沟岸边,水沟的南岸,有一处不知名的杂树下掩映着12个坟头。墓地南北面积约6米,东西约25米,一字排开,静静地望着眼前大地的丰收。
在悲壮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小红军墓”前,我们的思绪,已飘向那遥远的90年前,我们默默地对着“小红军墓”说:“英烈们,你们走了90多年了,在这里过得还好吗?我们代表所有的后人,来看你们了......”
李启河所说的蛮兵到底是国民党军,还是日本兵?李启河说祖父李广善活着时和村里的老人,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只知道被敌人杀害的是小红军。这蛮兵是什么兵?小红军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们接下来继续调查。
在小红军墓地“户口”所在的中曹自然村里,我们找到了村中97岁老人曹元福。老人虽然年龄高听觉也不好,但说起小红军墓,仍有记忆:他说这12座小红军墓,我从小就记得,当年这里有场战斗,小红军们是打剩下来的。后来被敌人抓住全都杀害了,这么多年来,俺们村民年年都去添土上坟。
根据五河县刘集镇军张村小学李启河老师介绍,还有固镇县刘集镇邵桥村中曹自然村97岁老人曹元福回忆,但始终没有人说清楚小红军们的具体细节,为此,我们开史查阅史料,得知了当时的情况或许是这样的:
1931年至1932年徐海蚌地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比较快,革命斗争开展得比较突出,中共中央派遣刘瑞龙同志巡视该地区党的工作,并指导该地区的农民运动,谋划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的重建,之后又派遣刘瑞龙、阮啸仙等同志具体和直接指导徐海蚌地区的农工革命武装暴动。
这一时期徐海蚌地区的兵灾、匪灾、天灾连绵不断,徐海蚌地区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军阀政府及豪绅地主重重压迫和剥削,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灾难深重的徐海蚌地区人民渴望摆脱这种悲惨境遇,渴望去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以求得彻底的翻身解放。
这一时期在徐海蚌地区此起彼伏的革命风暴中,饥寒交迫的农、工、知识分子和挺身而出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开打出“红十五军”的旗帜,甚至有许多穷苦孩子们也加入了“红十五军”队伍中,他们手拿梭标长矛,举起斧头大刀,肩扛猎枪土炮,高呼“打倒地主豪绅!”“打倒吃人的野兽蒋介石!”“红军打天下,穷人坐天下。”“抗日红军万岁!”等革命口号,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恶势力。他们杀贪官除污吏,开仓分粮,焚烧田约地契,沉重打击了豪绅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大大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基础。强大的暴动声势一时震动了整个徐海蚌地区,波及到苏鲁豫皖四省边区20余县的广大范围。
一时徐海蚌地区“满城风雨、议论纷纷”,都在传说农民暴了动,共产党人来了,红军来了,连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徐州报纸也用大号铅字印着“民变”,“民变”!大小反动统治者昼夜处于极度的震动和惊恐之中。
虽然徐海蚌地区未完整地组建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但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武装暴动,已使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势力十分惊慌,调遣大批兵力和地方反动民团武装对共产党部队进行围追堵截,并实行屠杀政策,而这12位小红军就是这样惨遭毒手的。
党史记载:至1933年秋冬之际,徐海蚌地区因此就义的就达百人,被捕上千人。其中以陈履真、朱务平、周斌、孙达之、冯菊芬、李桂五、徐德文、李英、唐志远、曹鼎、程东方、戴国兴等革命先烈为代表,他们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革命事迹和献身精神可歌可泣。
当年领导徐海蚌地区革命暴动、为创建“红十五军”呕心沥血的刘瑞龙同志曾评价: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加之敌我力量悬殊过大,各地暴动虽遭镇压,却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支援了鄂豫皖苏区红军的反“围剿”斗争,为快要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或许,李启河口中所说的蛮兵,就是国民党军队中的南方兵,这12名小红军应该就是这样惨遭杀害的。无论当时是什么情况,但是,这12座小红军墓,却是真实存在的。
站在“小红军墓”前四望,仿佛是翻开了历史的一页,开合的一瞬间,眼前便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想一想,现在许多这个年龄的孩子,可能还要撒娇、叛逆,而这12位小红军们像大人一样上战场浴血……荡气回肠的中国革命,让后人壮怀激烈、血脉贲张。面对这样一册英烈史,一首正气歌,我们在寻找,寻找烈士的节和气,来传承红军的精与魂。
多年来,当地百姓年年扫墓,他们是在坚守着12位小红军们的英魂。
当年的红军们,以一腔热血,以顽强斗志,用刚毅的肩臂托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推动着沉疳而古老的中华坚定前行。先烈们,我们以你们为荣,传承红色文化,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
今人没有忘记你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你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英烈们,你们从未远去,红军万岁!
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向烈士们致敬!向中国军人致敬!因为,有了你们,我们的身后才是伟大的祖国!
“历史不能忘记,军人的英勇牺牲行为永远值得尊重和纪念。”
——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01月23日10:03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曾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安徽省全省一等奖。已出版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长篇作品。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盐城市规划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专职会长。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