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钟离眛隐居伊芦山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东南约40公里处的灌云县伊芦山。远古时这里是沧茫巨海中的一座孤伶伶的小岛,直到清·康熙庚寅年间(1710)大海东退。那时是隐居·修仙学道之人的极佳之处,真是“千古山川留胜迹”(明·于慎行《寄题李棠轩宗伯玉华洞天二首其一》)。千古圣贤伊尹曾遁迹此处,结茅为庐而得名。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青山常在,历史留给这里一笔宝贵的遗产遗迹,也留下一些美丽传说和故事。今天,一座小山却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此寻古,到这里领略其独有的风采和魅力。
伊芦山高不过200余米,周长十来公里,可算作小山了。与其它名山大川相比,真可谓名不经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但伊芦山久远的人文古迹,古老的史海奇观,也确令这里乡亲自豪,也更令世人向往去一揽胜景了。
伊尹是商汤时的大臣,相传生于伊水,故名伊尹。《孟子·万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赵岐注“有莘,国名”。史载:伊尹出身低微,但擅长烹饪,在商汤身边做厨师。商汤免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发现了他的才华,还任命他为“阿衡”,也就是辅佐君王的宰相。按照《诗经·商颂·长发》里的说法,“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阿衡在君主身边,角色相当重要。《尚书》《论语》等载,伊尹(约公元前17世纪初) 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
民国23年(1934)时任灌云县志局许绍蘧编撰《连云名胜一瞥》:伊芦山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 结茅为庐,此山因之得名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因而世代传颂,声名远播,闻名于世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灌云地方史志载,这位3000多年前的历史名贤伊尹晚年隐居在伊芦山,采药、练丹、修身养性。伊芦山远古时荒无人烟,山上植被覆盖率高,草木葱茂,盛产药材。伊尹在此隐居后,便采挖药草,研究药性,搜集民间经验。曾作《汤液本草》,将药分为寒、热、温、凉4性,酸、苦、辛、甘、咸、淡6味。后世医家所言药性,皆从伊尹之说。《甲乙经序》(魏晋名士皇甫谧著),中医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名叫《汤液经法》,相传就是伊尹所写。因此,历代医家几乎都认为汤剂是伊尹发明的。晋代的皇甫谧、元代的王好古都在书中表示对此深信不疑,《简明中药辞典》等书均云伊尹精于本草药性,并创制汤液——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服的汤剂。《汤液本草·校后记》里尚提及《伊尹汤液》之书名。《吕氏春秋·本味篇》一书中,还以伊尹的口气论述了烹调术,认为调味之妙,正在于甘、酸、苦、辛、咸的巧妙配合。伊尹无愧于“元圣“尊称,中医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名叫《汤液经法》,据说就是伊尹所写。因此,历代医家几乎都认为汤剂是伊尹发明的。晋代的皇甫谧、元代的王好古都在书中表示对此深信不疑。据说就是伊尹所隐居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
远古时伊芦山在茫茫巨海中,整座山体东西走向,约七里之长。山正中间呈一处山拗,凹入山间,三面朝阳,一处约几亩地的平台,这里冬暖夏凉,是人类居住极佳之处。距伊尹隐居此处一千几百年后,即公元前两千二百年时,在楚汉相争中,兵败后钟离眛一位受世人敬仰和怀念的久远的古人,潜回在大海中的故乡,那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项亡将钟离眛家在伊芦“ 。避居在山上的草堂庵寺里,传说后人为了纪念他,在钟离昧所居住的地方,故建庙称为钟庵寺。钟离眛能征惯战,令刘邦闻风丧胆。陈平(汉初谋略家)献计:[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大王捐万金行反间,必内相诛。]汉王刘邦为除后患,悬赏缉拿。后钟离眛见大势已去举剑自刎身亡。后致垓下之战(公元202年)项羽兵败乌江自刎。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考】第二,山川一:“伊卢山一名大伊莱山。钟离眛兵败潜回家乡伊芦山在这里隐蔽,搭茅草屋栖身,后人称作 钟庵。《太平寰宇记》:“在朐山南七十五里。”《史记》:“钟离眛家在伊卢。”《续郡国志》:“东海朐县有伊卢乡。”《续汉志》:“朐县有伊芦乡”。《汉书》注,刘德(西汉王室成员)韦昭(三国时吴国文学家、史学家)曾注解过《汉书》曰:『东海朐南有此邑』。南朝宋人徐广曰:『东海朐县有伊芦乡』。钟离眛自刎身亡后,故里乡亲百姓无不哀悼、怀念这位古楚名将。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公元1630-1696年),曾在【咏古】诗指出这段史实:“淮阴不悖汉,忠信天下知。相携钟离眛,逃于东海湄”。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当地士人也纷纷著文诵诗:“插翅难将大限到,顿时鼎沸帝王骄。刀头极目家何在,血海深怨劫未消。身恨九原无地著,魂飞四海满天招。可怜韩信疑难达,笑捧钟离敬汉朝。“现今在伊芦山周围,还有不少百姓能出口吟诵这首曾刻在草堂钟庵大殿石碑上的诗句。从这里可以窥见,数千年来故乡人民念念不忘这位古楚大将——钟离眛。也充分表达百姓乡亲对他忠贞不二,不怕牺牲,傲视千古精神
八十年代这里还有三间草房,已破漏不堪,坐落在山腰间朝南的一块平地上。这里三面环山,一面里朝阳,苍松翠柏,遮掩着整个庙舍。两侧冈峦层层低下,中间一条人行小道蜿蜒而上。据当地老者说,钟庵名为庵堂,实为道观,直到解放后还有姓梅和姓陈的的两个道士居住在这里,两名道士在此修身养性。
庵前有一块平坦空地,杂树丛生,斑竹茂盛,掩遮整个庙庵。过去庵内有棵桂树,每到中秋,香飘十里。右侧朝东有块平整的大青石,阴刻有一米多宽、四米多长的“高山流水”四个大字,两旁还有小篆,为明朝州官王同书。钟庵的北侧有一口泉井,叫“奇泉井”。并排的两口井,一清一浊,常年不竭。这里的环境为古人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这口井内水深尺许,泉旁石壁上有阴刻一米见方的“奇泉井”三个大字,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王同,出任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知州时,亲自题写了“高山流水““奇泉井“两款石刻。
伊芦山的古人古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千古传颂。今天新建的钟庵寺,奇榭飞阁,飞檐螭首,蔚为壮观。寺的左下方崖坡上有一棵高大的马尾松,树干需二、三人合抱。据传唐朝大将薛仁贵东征曾在此栓过马,故叫“栓马松”。这里的古老遗迹遗存,带给今天的人们是无限的神秘和诱惑,怎不令人神往呢,你如果到这里休闲、游玩,一揽胜迹,定会大饱眼福!(吴成芳/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大退休干部、徐春和/伊芦山景区管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