豋高碑与宋江梦断古海州
三伏天气,细雨蒙蒙。炙热的暑天,挡不住人们对家乡悠远历史探索的热情。本人从连云港市市区乘车二、三十分钟来到海州古城南门西南百米开外,独立的小山包,高约65米,周长2华里,因山石含白云母形状似虎而名白虎山。这是藏在城市缝隙间的一颗明珠,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十分青睐此处。如今年年游人如织,人来人往,不绝如缕。
小小的白虎山,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小山上一块距今千年的大宋王朝张叔夜,于宣和三年(公元1120)率幕僚重阳日登上白虎山,遗存下碑刻曰:“登高碑”。
徽猷閣待制知州事張叔夜淮東兵馬都監劉繩孫前兵馬鈐轄趙子莊兵馬鈐轄趙令懋前朐山令閻質司刑曹王冶懷仁主簿蔣仝權朐山尉王大猷宣和庚子重陽日同登。獻書
古往今来,白虎山一直吸引无数名流,文人墨客前来登临 ,给小山留下唐、宋、金、元、明、清各类石刻三十多处。而众多石刻中要数张叔夜的那块“登高碑”,它因与备战迎寇全歼宋江义军有关,而名冠古今,引人注目。
一块碑刻记载着一段古人留下的故事。让历史回放到数百近千年前,北宋王朝的腐败,百姓不堪赋税盘剥,致很多人流离失所。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朝廷官府。《宋·徽宗本纪》、《宋·张叔夜传》记载: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十二月间,以宋江为首的36人揭竿起义,占据梁山泊,旋又率众攻打河朔(黄河中下游南北一带), 京东东路,转战于青、齐,至濮州间,攻陷十余郡县城池,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二月,宋江率众自青州南下沂州(临沂)与官军周旋。朝廷将镇压农民起义的得力干将张叔夜从京城 徽猷閣待制再知海州。
重阳日的二知海州张叔夜在宣和庚子(公元1120)那天亲率军政要员登上城南的白虎山上,留下了千古传颂、颇具传奇色彩的那段故事。他们重阳登高,不是赏景游玩,而实际上是一次思想上备战的一次演练。古称节重阳为重九,踏秋节,也是祭祖避灾的节。张叔夜此时重阳日登高,与幕僚集体祭祀,默默祈祷神灵庇佑自己,避开灾害,不辱皇命,剿灭盗贼。
张叔夜重阳日登山后不到半年,就迎来了宋江义军流窜海州境内。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挥军南下楚州一带,途径沭阳,遭到县尉王师心部众的有力打击,仓皇逃窜,沿河路径趋海州境内的海滨。宋江等梦想夺取海中大岛-----郁洲山,建立一处与梁山泊相似的根据地,与官府作长期抗衡。
据《宋·张叔夜传》记载:“张叔夜使问者(即间谍)觇(意规控)所向。募死士得千余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狀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江梦断海州这是历史注定的。义军与官府双方对比力量上的巨大悬殊,官府精心备战长时间的投入准备,与宋江仓促应战等诸多因素相比,致使宋江等梦想徒然、全体覆灭。
宋江等人的故事能够千古流芳,事实上宋江义军只经历了短暂的一年多时间。那段历史能够在百姓间广为流传,主要由于施耐庵著的”水浒传”中塑造的主角宋江替天行道和忠义双全的义举得民心、顺民意。以致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直传颂古今。
历史上的宋江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义军宋江等被俘后是死是活,史书上没有记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永远不解的谜。但在历代百姓心中,特别是白虎山周围的群众里,代代相传。当地几位老人告诉说,白虎山底处一条青龙涧沟旁的东侧,解放前是一处黄土岭,人们清楚地记得那里是乱葬坑,群众称为“好汉茔”。如今这里难觅一点点遗存下的蛛丝马迹,但这里还流传着一首诗:“白璧虎山阴,坟垒草木青。问是谁家墓,梁山好汉茔”。
海州百姓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宋江等人没有接收招降、赦之,而是统统被张叔夜杀害,埋在白虎山根的黄土岭处。白虎山上那块张叔夜登高碑,后人不绝如缕地登山来探幽寻古,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梁山好汉”宋江等人的历史史实经历了无数风雨沧桑和悠久漫长的岁月,还能在百姓中流芳千古,这是对宋江义军在历史上的肯定与承认。
蒙蒙细雨中的白虎山,蕴藏着一个悠远的故事,也蕴藏着历史文化。早已逝去的那段历史事件中人和事,难觅蛛丝马迹,但它却深深的刻在当地人一代一代的心中,而记忆不息。(退休干部 吴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