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三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
2023年,是鄂豫皖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简称红二十八军)组建的90周年。从1933年1月上旬到1938年初,5年时间里红二十八军曾经三次组建,顽强地坚持了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使革命的红旗一直高高地飘扬在大别山上。
一、红二十八军的三次组建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黄安檀树岗重建了红二十五军,随后决定组建红二十八军开展皖西北的游击战争。1933年1月初,红二十八军(又称红八十二师)在麻城大畈成立,辖2个团和1个特务营,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
1933年4月,为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军的“清剿”,红二十八军建制撤销,部队编为重建的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4月下旬,皖西北道委决定并在立煌县(今金寨县)汤家汇重建了红八十二师,师长卢永彬。
1933年9月,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失利,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向鄂东北转移。10月2日,在通过潢麻公路时,红二十五军被敌军一分为二,副军长徐海东率未过潢麻公路的1000多人返回皖西北。10月11日,该部与重建的红八十二师在金寨南溪吕家大院合编,第二次组建为红二十八军,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兼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八十二、八十四师,全军2300余人。
1934年4月,越过潢麻公路的红二十五军回到皖西地区,16日在金寨汤家汇豹迹岩与重建的红二十八军会师,合编为新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的建制再次撤销。
1934年11月,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独立进行长征时,决定由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留在根据地,再次组建主力红军,坚持斗争。12月,高敬亭集结皖西北武装力量,在金寨熊家河成立红二一八团,团长罗成云、政治委员熊大海。
1935年2月1日,高敬亭率红二一八团到达金寨抱儿山,与方永乐、徐成基率领的鄂东北独立团会合。2月3日,两支部队到达太湖县凉亭坳(今属岳西县)。高敬亭根据省委的指示,以红二一八团和鄂东北独立团为基础,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治委员,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第八十二师师长罗成云,政治委员方永乐,政治部主任熊大海,下辖二四四团和特务营。二四四团由红二一八团改编,团长徐贤才,政治委员徐成基。特务营由鄂东北独立团大部改编,营长陈守信。全军共1000多人。
二、红二十八军顽强地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
红二十八军第三次组建后,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和巧妙的斗争策略,接连取得战斗胜利。2月15日,奇袭潜山县王庄,活捉了国民党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长余谊密;3 月4日,手枪团在赤南县歼敌1个营;3月29日,在霍山县界岭歼敌1个营;4月20日,在潜山县桃岭设伏, 歼敌 2 个营。这些胜利,使国民党军在3个月内消灭鄂豫皖红军的企图破灭。红二十八军随后还成立了第二四六团,由中共皖西特委书记徐成基兼任政治委员,在舒霍潜太边界地区开辟了游击根据地。
国民党当局紧接着布置了两个月的“清剿”计划。5月7日,高敬亭在霍山县黄尾河召开会议,决定离开皖西,西进桐柏山,以期和红二十五军会合。红二十八军经六安、霍邱、固始边界,于5月14日晚到达固始县窑沟附近,将赤城根据地的商北大队一部编入。5月19日,在罗田县长岗白石山将第二次组建的鄂东北独立团大部编入。5月28日,到达泌阳县东南五道岭附近。此时,红二十八军侦知前有东北军2个师堵截,后有独立第五旅跟踪追击,要穿过南阳300里平川到陕南与红二十五军会合难以实现,于是决定东返。此后,部队经桐柏、随县、光山、麻城、霍山等县境,于 7 月2日在太湖县店前河与中共皖西特委会合。
红二十八军在近2个月中,行程700公里,往返平汉路,途中歼灭国民党军5个多营,打乱了国民党军的部署。
这时,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已扩大到东起舒城县驼岭、猪头尖,西迄英山县草盘地、陶家河,南抵潜山县彭家河、魏岭,北至霍山县黄尾河、蔡家畈,党的工作还扩展到蕲春、黄梅、宿松等县山区。6月初,皖西北道委机关也从赤城转移至此。
红二十八军返回大别山区后,面对敌军重兵的追堵、寻剿,如何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成为党和红军必须正确解决的首要问题。高敬亭等人重视对游击战争经验和规律的总结,依靠集体智慧,制定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指导了边区军民的对敌斗争。
1935年7月2日,高敬亭在太湖县店前河召开会议,总结打破敌人两个月“清剿”计划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敌情不明不打,伤亡过大不打,地形不利不打,缴获不多不打”的“四不打”作战指导原则。在军事斗争策略上,提出了“拖垮二十五路军,相机打十一路军和东北军,向保安团要补给”的方针;在作战形式上,提出了以游击战为主,辅以必要的伏击战;在作战范围上,要求不仅在苏区打仗,而且能到苏区外围的游击区和敌占区或更远的地方去打仗;在战术手段上,要求每战应集中比较优势的兵力,利用有利地形,穿插分割围歼敌人。会后,将部分地方武装和第二四六团一部编入红二十八军主力。
此后,红二十八军以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为依托,先后取得舒城黄巢尖、立煌花凉亭等战斗的胜利。9月13日妙道山战斗后,红二十八军决定分散活动,高敬亭和方永乐各率一部,更大范围地开展游击斗争。
同时,红二十八军大力发展便衣队,派往各游击区。到 1936年春,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周边共建立了11个便衣队,分布在以岳西鹞落坪为中心的马家河、羊心包、小河南、沙村河、妙道山、陈汉沟、万山、肖家坳等地;在皖西北老根据地共建立了8个便衣队,分布在熊家河、伏山、苏仙石、木子店、麦园、团山、龟峰山、黄柏山一带。
1936年3月上旬,红二十八军各部在太湖县柴家山会合,提出了“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方针,作出了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以营为单位分散游击、有计划地建立和发展便衣队组织的3项决定。会后,成立第二四五团,由梁从学任团长。高敬亭率一部去鄂东北,方永乐率一部去鄂豫边,梁从学率第二四五团活动在皖西南。5月16日,各部在麻城县三河口会合,后再次分散活动。
1936年11月,鉴于舒霍潜太游击根据地已扩大到皖鄂边区,高敬亭决定将中共皖西特委改为中共皖鄂边区特委,由何耀榜任特委书记,机关驻岳西县鹞落坪(后迁大岗岭),形成了以鹞落坪、大岗岭为中心,纵横二三百里的游击根据地。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仍继续在南方各省进行秘密“清剿”。 在鄂豫皖边区,国民党军先后组织了1937年的春季“清剿”和三个月“清剿”。春季“清剿”时,红二十八军主力转战鄂东北,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多次取得成营歼灭敌人的胜利,挫败了敌军的“清剿”。
1937年4月27日,卫立煌出任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主任,策划了三个月“清剿”。卫立煌提出了所谓“剿抚兼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强调“军政同时并进”。6月上旬和中旬,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在鄂东接连遭受损失。为避免正面遭遇,高敬亭命二四四团一营到豫南桐柏山区游击。6月下旬,高敬亭率红二十八军一部向皖西北转战。这一时期,皖西北由于有红二十八军在鄂东北的牵制,党和地方武装又采取了正确的斗争方针,基本保存了革命力量。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武装、便衣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挫败了敌人的秘密“清剿”,保存了党在大别山区的革命阵地。
鄂豫皖边区的党组织和红军将士,在同中央隔绝的情况下,独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三年中,红二十八军转战于鄂豫皖3省45个县,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就地坚持斗争,牵制国民党正规军最多时达 68个团、17万人,歼敌18个营、15个连及大量小股敌军,使大别山的红旗始终屹立不倒。
1937年7月13日,高敬亭到达岳西县南田村,根据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决定以抗日救国大局为重,向豫鄂皖边区督办公署提出停战谈判的倡议。亲身经历过西安事变的卫立煌意识到,抗日救国确实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当即复信表示接受谈判建议。高敬亭派何耀榜作为谈判代表。
7月22日,双方代表在岳西县青天畈汪氏祠堂正式举行停战谈判。
7月28日,高敬亭化名李守义,以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的名义,到岳西县九河朱家大屋出席签字仪式。何耀榜和卫立煌委派的代表刘刚夫,分别在停战协议书上签字。此后,红二十八军和中共皖鄂边区特委在鹞落坪召开会议,研究各部开赴七里坪的行动路线,并派人到各地宣传合作抗日的方针政策,传达部队集中整编的指示。停战谈判的成功,共同协议的实施,标志着鄂豫皖边区十年内战的结束和区域性国共合作的初步实现。
1937年10月下旬,红二十八军各部和各地方武装、便衣队分别在黄安县七里坪、两道桥和礼山县宣化店、黄陂站集中完毕,暂命名为“鄂豫皖工农抗日联军”。1938年2月中旬,红二十八军和鄂豫边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司令员。3月下旬,全支队在立煌县流波䃥会师。4月初,第四支队东进皖中,成为在皖中和皖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根据地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之一。(作者:胡遵远,系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副院长、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