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的美好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先后于1953年2月20日--21日、1958年8月15日、1958年9月16日--20日、1959年10月28日--29日、1961年7月12日、1961年11月14日六次视察安徽。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安徽视察。
从关心长江、淮河的水位到提出“把淮河的水调一部分到长江来”的设想;从“沿途一望,生气蓬勃”到乘坐敞篷车接见20万合肥群众;从两次视察马鞍山钢铁厂到“江南一枝花”誉满天下;从付钱购买砀山梨到专门听取“责任田”、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等情况汇报......充分表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安徽人民和安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厚感情和热切关怀。
一、心系基层冷暖
第一视察安徽(1953年2月20日--21日)。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从武汉乘“长江”舰顺水而下,开始了巡视长江的水上历程。毛主席此次巡视长江,主要是解决长江防洪、南水北调、北煤南运问题,为长江的开发和利用做出规划,让长江在新中国工业建设中发挥潜力。陪同的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副部长武警天,长江治理委员会负责人、水利专家林一山也在舰上同行。出发前,毛主席没有向沿途各省打招呼,也没有通知地方负责人迎送。
2月20日晚9时,“长江”舰到达安庆,停靠在安庆港码头。为了了解防洪和沿江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等情况,毛主席让工作人员通知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和安庆市委书记赵瑾山到“长江”舰上谈话。谈话后,毛主席仍然沉浸在对长江能源、水源、水上交通的设想和规划之中,继续工作。这一夜,毛主席就在安庆宿于“长江”舰上。
21日中午,毛主席在傅大章、赵瑾山等陪同下,上岸察看江堤。他一边察看江堤,一边详细询问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12点多,大家回到舰上午餐。饭后,“长江”舰启航向芜湖方向进发,傅大章、赵瑾山随同前往。
毛主席在舰上看着波涛滚滚的长江,对大家说:“要驯服这条长江,一定要认真研究啊!”接着毛主席问林一山:“长江流域的气象特点是什么?主要有哪些暴雨区?”林一山答:“长江流域有两个暴雨区。一个是南岭暴雨区,在湘赣南部;一个是在四川盆地周围。一般情况下,南岭暴雨区先降雨,在3至6月间,赣江水系和湘江水系开始涨水,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继续向大陆腹地西移。7到9月份,四川开始降暴雨,两个洪峰正好错开。如果气象反常,南水后移,川水早到,两峰相遇,即会造成洪水灾害。”
这时傅大章汇报说:“长江在安庆上下约400公里的一段,由于建国前国民党不顾人民死活,长期不作治理,造成江岸崩塌严重,甚至有的区段快要与里面的湖泊相通了。”毛主席问:“马当一段在国民党溃逃前破坏航道的情况和现在恢复的情况如何?”有关同志作了汇报。
毛主席指示说:“你们要像治理黄河一样,设法把长江洪水控制住。”并问林一山:“历史上此段长江最大洪峰的流量、含沙量是多少?”林一山准确地作了回答。
毛主席接着问林一山:“你们对长江的防洪有什么设想?”林一山说:“长江的防洪指导思想,是在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逐步兴修一批梯级水库,拦蓄洪水。”
毛主席又问:“修这许多水库,加起来,你看能不能抵上一个三峡水库呢?”“抵不上。”林一山回答说。
毛主席指着《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草图》的三峡出口处问:“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呢?先修那个三峡水库,怎么样?”
“我们很希望能修三峡大坝,但现在还不敢这样想。”
毛主席又从长江谈到淮河,他问傅大章:“淮河的水位比长江水位高多少?”
傅大章等人把淮河水位与长江水位对比汇报后,毛主席说:“最好把合肥附近的将军岭切开,在洪水季节把淮河的一部分水调进长江,以减轻淮河下游的压力。”他接着说:“黄河下游一带水源不足,应该引丹(江)水入黄(河),就是把长江一个支流的水调到黄河去。”
此间,毛主席还和傅大章等人谈到了高敬亭的事情,询问了陈独秀家人的情况。
当晚7时,“长江”舰抵达芜湖港口。毛主席接见了芜湖地委书记张世荣、芜湖市委书记姚克,听取了他们的工作汇报,然后稍事休息,便继续他的行程。
毛泽东主席在安徽省博物馆观赏金寨县群众培育的72公斤大茯苓。
第三次视察安徽(1958年9月16日--20日)。1958年的9月,江淮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北戴河会议)后,邀请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视察安徽。随同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谭震林、中共中央委员罗瑞卿、张云逸。
16日上午,一艘从武汉开来的“江峡号”轮船行驶至安庆西南的杨家套江面。在这里,毛主席击水长江,连续畅游了40多分钟。船靠安庆码头后,毛主席直奔安庆第一中学和安庆钢铁厂视察,接着又赶往合肥。途中,毛主席视察了舒城县舒茶人民公社,指示“山坡上要多开辟茶园”。
这一次的安徽之行,毛主席一共用了5天时间。17日下午3时,几辆轿车驶入安徽省博物馆,毛主席前来参观安徽省工农业展览。
水利馆的前幕上醒目地张贴着毛主席的题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主席缓步走进展览厅,仔细地观看安徽省水库分布图、淮河治理图和淮北河网化图。
毛主席望着挂在展厅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陈村水库分布图,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在淮北河网化图上,红绿线密如蛛网,他饶有兴趣地询问了图上的各种标记。听了汇报后,毛主席赞叹地说:“大工程!”“明年开全国党代表大会时,你们应该把这张图挂到北京去。”
毛主席的精力充沛,兴致很高,用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参观了工业、农业、矿产、轻工、交通、历史、文物、卫生等21个陈列馆。每看一个馆,他都说:“相当丰富”,“看不完。”
临走前,毛主席作了重要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
18日,毛主席又视察了省委机关钢铁厂、合肥钢铁厂,参观了新式农具展览。
20日下午1时许,毛主席视察了芜湖造船厂以及驻船厂的警卫连,兴致勃勃地乘坐了造船厂自己研制的鱼雷快艇,并指示造船厂负责人“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
随后,毛主席乘火车到马鞍山视察。他健步登上马鞍山钢铁厂5号(今9号)高炉台,微笑着向炼铁工人频频招手致意,并用看火镜从6号风口观看高炉冶炼情况。当他得知这座高炉建成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且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安装后,十分高兴,当即作出重要指示:“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
下午5时,毛主席离开马鞍山,前往江苏南京。
第四次视察安徽(1959年10月28日--29日)。1959年10月28日,毛泽东主席第4次来到安徽,先后视察了省委机关钢铁厂、合肥市郊区蜀山人民公社、含山县长岗公社等单位,并再次视察了马鞍山钢铁公司。在蜀山人民公社,毛主席深入到生产队,直接到群众中间调研了解情况,察看沼气性能特点,提出要大力发展沼气,改善人民生活。在长岗公社太湖大队,毛主席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谈。看到旱情严重,水稻枯黄减产,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得知地方干部已深入基层组织生产自救,与群众一起共渡难关时,毛主席才稍稍松了一口气,说:好,这样就好。要告诉群众,困难是暂时的。
毛泽东主席视察马鞍山钢铁厂。
毛主席的两次视察,极大地鼓舞了“马钢人”。1958年12月,马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机轧出第一根钢材;1959年,第一批铁合金产品试制成功;1960年,58—1型65孔大型焦炉建成投产,从1958年到1962年,马钢建成骨干工程49项。“马钢”的发展,始终受到毛主席的关注。1962年2月,他在《关于〈政治经济学〉一书的讲话》中指出:“马鞍山钢铁厂附近有煤有铁,条件好得多,从1958年开始注意建设,现在已经有了很快发展,以后还会更大发展。”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马鞍山钢铁公司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极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中型钢铁联合企业。1964年,一个年产24万吨钢、17万吨车轮、3万吨轮箍的车轮轮箍厂在马鞍山钢铁公司建成,结束了我国长期依靠进口车轮、轮箍的历史。1966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对马鞍山钢铁公司“江南一枝花”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从此,“江南一枝花”誉满天下。
第五次视察安徽。1961年7月12日,毛泽东主席第5次来到安徽。这次是毛主席到南方视察,途经蚌埠,在蚌埠火车站工作车厢里,他专门听取了曾希圣关于安徽农村实行“责任田”的情况汇报,并明确指示:“你们认为没有毛病就可以普遍推广。如果责任田确有好处,可以多搞一点。”由于他的表态,安徽推行的定产到田、责任到人、全奖全赔的办法才得以短暂实践。
正是由于毛主席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默许安徽对农村生产改革的先行探索,才使得“责任田”深入人心,安徽人民才在农村生产改革上留下了珍贵的火种和宝贵的经验。这一火种和经验,推动了安徽在全国率先创立“大包干”、推行农村改革的辉煌实践。
第六次视察安徽。1965年11月14日,毛泽东主席再次停车蚌埠,约见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等人汇报工作,并对安徽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以及如何开展群众工作,作了明确指示。
当李葆华向他汇报安徽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情况时,他指示:机关可以留三分之一的人工作、三分之二下去。谈到机关工作方法时,他说:只有一般号召,没有具体指导;只有领导核心,不与群众结合;只到群众中去,不从群众中来,是不行的!只剩光杆,怎么能领导呢?听到粮食征购情况汇报后,他又叮嘱:你们不要调8亿5千万斤嘛,给中央少调一点。要稳,不要冒失,要藏粮于民。得知安徽灾民口粮标准超过中央规定的标准时,他才放下心来,表示赞许。
二、亲切接见群众
1958年9月18日夜,在毛泽东主席第三次视察安徽期间,陪同他来皖视察的张治中和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来到他的住处,向他请示:“合肥人民知道主席来了,都想见见您。”毛主席当场答应:“我难得到合肥来一次,可以同合肥人民见见面。”这一特大喜讯在合肥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19日中午,来自工厂、商店、学校、街道、机关和城郊有组织的群众和部队官兵陆续排列在合肥金寨路、长江路、胜利路两侧,迎候心中的伟大领袖。
下午2点15分,一串汽车从稻香楼驶出,65岁的毛泽东在曾希圣的陪同下乘第一辆敞篷车,张治中、罗瑞卿、黄岩乘第二辆敞篷车,车队缓缓向北,到三孝口向东进发。毛泽东身着银灰色风衣,频频向欢呼的群众招手致意。少先队员挥舞着彩绸,年轻的姑娘摇动着花束,大学生挥动三角旗,演员们载歌载舞,还有闻讯赶来的老人们用力地把孙儿举过头顶,好让他们看得更清楚。那一刻,许许多多的人都激动地流出了幸福的热泪。
将近10里的长街,排列着20万群众,车队走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到火车站。毛主席和处于极度兴奋中的合肥市民告别后走进火车站,很多群众跟着拥进站台,挤到专列车厢旁。毛泽东几次从车厢里走出来向大家招手致意。每一次露面,都激起一片更加热烈的欢腾。
将近3点,专列驶离合肥站向芜湖进发。负责保卫工作的公安部长罗瑞卿长出一口气。他说,像今天这种夹道欢迎的做法,是主席外出视察的第一次破例。张治中则感慨,群众对领袖拥戴热爱的情景实在令人感动。
毛泽东主席写给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信。
三、严格规范行为
1958年8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南巡返京途中停车砀山火车站,同砀山县委书记刘钦等人进行交谈,详细询问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这是毛主席第二次视察安徽。当时,他对食堂问题高度关注,他想知道有关食堂的真实情况,便问:食堂是常年好,还是农忙好。刘钦当即回答:食堂还是农忙好。
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座谈会结束后,刘钦代表群众送上一筐梨,并说:“我们这里属黄河故道,土层厚,为酥梨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毛主席指示:“你们这里的土壤适宜栽种梨树,今后要大发展。”并让随行人员支付梨钱。刘钦执意不收,毛主席认真地说:“不付钱那可不行,我们付了钱以后吃起来才感觉香,有味道。”在场的同志深受教育、倍受鼓舞。
1958年9月16日,当晚霞映红天际时,第三次来皖视察的毛泽东主席乘坐的灰色吉姆车在合肥稻香楼宾馆西苑平房前嘎然停下。住下后,毛主席就让秘书请来省、市负责人和宾馆的接待人员,同他们“约法三章”,说:“第一、别人不要请我们吃饭;第二、我也不请你们吃饭;第三、按伙食标准用餐,不喝酒。这三条,希望大家能监督我们。”
深夜,万籁俱寂,西苑平房的窗口还亮着灯光。毛主席不顾旅途劳顿,仍然在伏案工作,不仅为安徽大学题写了校名,而且给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写一封信:“沿途一望,生气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是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骄傲。合肥不错,为皖之中,是否要搬芜湖呢?从长考虑,似较适宜,以为如何?”这是对江淮儿女寄以厚望,也是对安徽各级干部的鼓励和告诫。
毛泽东主席对安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关怀和指导,对安徽人民的感情与牵挂,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安徽人民不断创造新业绩、谱写新华章!
(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