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围剿”斗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开展了五次反“围剿”斗争。二者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每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起止时间不尽相同等。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在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央领导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进行长征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则是在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主力就撤出了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西征的。现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斗争情况简单梳理如下。
第一次反“围剿”斗争。1930年10月,蒋介石在取得对冯玉祥、阎锡山作战的基本胜利后,即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兵力,组织对各苏区的大规模“围剿”。11月上旬,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奉命调集部队,由豫鄂皖边区“绥靖”督办李鸣钟统一指挥,开始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其计划是:第一步完成对苏区的“圆箍式”包围;第二步以主力攻占苏区内的交通要道及城镇,寻找红军主力作战;第三步实行分区“清剿”。
12月上旬,国民党军正式开始实施“围剿”,总兵力达8个师又3个旅近10万人。其第13、第44师和第48师由麻城、宋埠、黄陂向北推进;第30、第31师由商城、罗山向南推进;第34师、新编第25师、新编第1旅由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南段向东推进;位于皖西的第46师、警备第2旅和罗田新编第5旅由东向西防堵。9日和12日,第44师相继进占黄安城(今红安)和黄陂县的河口镇(今属大悟县)。
这时,中共中央派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的曾中生到达鄂豫皖苏区,在黄安以北七里坪召开紧急会议,建立了以曾中生为书记兼军委主席的中共鄂豫皖特别区临时委员会和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反“围剿”斗争,并在罗山、孝感、黄陂地区,黄安、麻城地区,光山地区分别建立第1、第2、第3路指挥部,指挥地方武装6个教导队和6个县的特务队及半脱产的红色补充军7个师约2万人,开展游击战争。
恰在这时,原在蕲(春)黄(梅)广(济,今武穴市)地区活动的红15军,在军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率领下,经皖西、豫南到达黄安、麻城边界地区,在中共鄂豫皖临时特委和军委领导下及时参加反“围剿”作战。12月16日,红15军一举攻入河口镇,歼国民党军第44师一部后主动撤出。接着在七里坪阻击从光山、罗山南下的国民党军第30、第31师,予敌杀伤后向商(城)南转移,准备会合红1军在外线打击敌人。各路指挥部亦率领地方武装、红色补充军和广大群众,在苏区内利用高山密林的有利地形,割电线、摸岗哨、截辎重,打击小股分散的敌军和反动民团,迫使国民党军不敢轻易冒进和分散“清剿”。
与此同时,红1军在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率领下于皖西发起攻势作战。12月14日攻克金家寨,歼国民党军第46师1个营及民团共1000余人;16日攻占麻埠、独山、叶家集;18日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歼第46师2个营,并一度包围六安,威逼霍山。21日,红1军主力集结于立煌县(今金寨县)麻埠地区待机。这时,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急令第46师、警备第2旅全力防守、伺机反扑。李鸣钟也令第30、第25师各1个旅由商城进占金家寨、叶家集,企图对红1军实行东西夹击。
12月29日,敌第46师分左中右3路向麻埠进犯,中路第138旅2个团由苏家埠经独山向东香火岭(今东鲜花岭)推进;右路第136旅第271团由韩摆渡经石婆店向西香火岭(今西鲜花岭)推进;左路第137旅2个团及警备第2旅1个团,由霍山经诸佛庵向麻埠进犯。而进占金家寨、叶家集之敌第30师、25师各1个旅,则迟疑观望,不敢冒进配合。这样,敌第46师就处于孤立冒进的地位。
红1军根据敌情,果断决定采取集中主力于运动中击破敌人的分路进攻。按照军部的部署,30日,红1军以第1师第1、3团与第2师的第4团迎击中路敌军于东香火岭,经4小时激战,全歼其先头1个团。另1个团溃退至东香火岭以东之同兴寺,被第1、3团包围歼灭。
同日,右路之敌第271团进至西香火岭,红1军军部即调第2师第4团迎头痛击,敌溃不成军,团长柏心山被当场活捉。接着,第4团乘胜追击,在石婆店附近与第6团前后夹击,将溃敌全歼。在红1军主力与敌中路、右路作战时,钳制敌左路的仅有地方游击队和赤卫队,敌乘隙进至麻埠外围,并以一部冲入镇内。在军长许继慎的指挥下,留守麻埠的军部直属队将敌击退后形成对峙。在同兴寺被围之敌大部被歼后,军部即调第1师第1团返回麻埠,在黄昏时向敌发起反击,将其击溃。
东西香火岭战斗共计歼敌3个团、击溃3个团,毙、俘敌团长以下3000余人,缴长短枪1700余支、迫击炮数门、电台1部。
进占叶家集、金家寨的国民党军新编第25师和第30师各1个旅见势不利,分别向固始、商城撤退。1931年1月3日,红1军主力向豫南进击,14日,在商城四顾墩地区截歼第30师1个团。
侵入鄂豫边地区的国民党军,在苏区军民实行坚壁清野和开展游击战的打击下陷入困境,当其获悉红1军主力西返时,亦被迫向城镇据点收缩。至此,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被打破。红军共歼国民党军4个团又4个营,击溃4个团又1个营,毙伤俘5000余人(包括一部分民团),缴获枪近3000支(挺)。
四顾墩战斗后,红1军向商南转移,与红15军在长竹园会合后,随即开往福田河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鄂豫皖根据地周边的敌人转入守势,企图凭借深沟高垒,据守各个据点对根据地进行封锁围困,待机“进剿”。为了寻机歼敌,扩大和巩固根据地,鄂豫皖临时特委决定转入进攻作战,确定了以红军主力突击敌人弱点,调动敌人于运动中加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其间,红4军第一次有计划地运用“围点打援”战术围攻了磨角楼并取得胜利,第一次采用坑道作业进行爆破攻下了新集,夜袭李家集车站、击毙敌新编第12师第1旅旅长侯镇华,取得了双桥镇大捷、活捉敌第34师师长岳维峻。
1931年4月上旬,国民党军集中12万兵力,采取“追堵兼施”的战术,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中旬,以7个团进占皖西麻埠等地,红4军主力迅速东进皖西。25日,红4军第12师在麻埠外围打援,第10师、第11师各2个团猛攻独山,全歼敌守军1个多团,毙伤俘敌2000余人,缴枪1200余支。麻埠、诸佛庵等地敌军退回霍山。留置在鄂豫边的红军和地方武装对“追剿”敌军不断阻击袭扰,迫其撤走。此后,国民党军将“围剿”重心东移,企图在鄂豫边建立“堵击”线。红4军主力得知后迅速西进,在新集以北浒湾重创国民党军4个团。5月下旬,又在湖北黄安(今红安)桃花店地区,歼敌守军一部,并在十里铺伏击,歼敌援军3个营。至此,红4军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斗争。1931年11月,蒋介石调集15个师的兵力,准备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红四方面军趁其准备尚未就绪,连续发起黄安(今红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大进攻战役。在黄安(今红安)战役中,全歼敌军第69师,俘其师长赵冠英,歼敌约1.5万人;在商(城)潢(川)战役中,歼敌5000余人;在苏家埠战役中,歼敌约3万余人,活捉敌总指挥厉式鼎,取得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空前大捷;在潢(川)光(山)战役中,歼敌近1万人。四次战役共歼国民党军6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计划。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6月,蒋介石亲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组成左、中、右三路军,除以左路军10余万人“围剿”湘鄂西苏区外,以中、右两路军9个纵队、2个总预备队共24个师又6个旅,计30万人,及4个航空队,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中路军司令部设在河南省信阳(后移湖北省广水镇),蒋介石兼司令官;右路军司令部设在安徽省六安,豫鄂皖三省“剿匪”副司令李济深兼司令官。敌人采取“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的战法,企图第一步攻占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和河南省新集(今新县县城)、商城等要地,将红四方面军驱逐出鄂豫边境;第二步东西夹击,进占以金家寨为中心的皖西地区,再由北而南,将红军压迫于长江沿岸加以歼灭。
此时,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兼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由于积极推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又被黄安、苏家埠等4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冲昏头脑,因而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估计。认为蒋介石的这次“围剿”不堪一击,拒绝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提出的暂时停止进攻,将主力集结于适当地区休整待机,预作反“围剿”准备的正确建议,坚持要红军实行不停顿的进攻,致使反“围剿”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
8月7日,国民党军开始大举进攻。10日,其主力中路军第2纵队第2、第3、第80师由湖北省宣化店向黄陂站、七里坪急进;第6纵队第10、第83师由茅店、夏店直扑河口镇,第89师由长轩岭进抵河口一带,直扑黄安。张国焘见黄安危急,被迫决定撤围麻城,令红四方面军主力仓促赶向黄安以西迎击,企图一举粉碎“围剿”。
1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先在冯寿二、冯秀驿地区迎击第6纵队,经3日激战,形成对峙。这时,第2纵队3个师已迫近七里坪,威胁红四方面军主力侧翼。红四方面军总部鉴于再战不利,即率主力转向七里坪倒水河以东阻击第2纵队的进攻。15日,红四方面军主力经勇猛反击,歼第2纵队担任主攻的第2师4个团大部,迫使第2纵队主力在七里坪西北据险防守,双方形成相持状态。
以上两战,红四方面军共毙伤国民党军5000余人,但未能转变整个战局,并遭受重大伤亡。
17日,第6纵队2个师由黄安北出,企图与第2纵队夹击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即转移到檀树岗地区另寻战机。22日,国民党军第2纵队避开檀树岗一带险要地势,绕道黄陂站向宣化店集结,拟经陡山河与第1纵队靠拢,会攻鄂豫皖苏区政治中心新集。
张国焘认为国民党军这一调整部署的行动是溃退,遂令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攻击第1纵队。但红四方面军刚到达新集以北地区,第2纵队4个师就由西面逼来。9月1日,红四方面军主力在新集浒湾西北和西南的扶山寨至金兰山一线进行阻击,与敌激战5天,毙伤第2纵队2000余人,迫其转为防守。
9月6日,国民党军第1、第6纵队分别从北面和南面向红四方面军侧后进逼,与第2纵队构成三面合围之势,红四方面军续战不利,经白雀园、余家集、汤家汇向皖西金家寨地区转移。国民党军即以第2、第6纵队平行尾追,以第1纵队和右路军各纵队分头堵击。新集、商城、金家寨、独山、麻埠、罗田、英山相继被敌占领。
9月底,红四方面军主力南下,拟攻英山,因未获战机,即分两路向黄安、麻城地区转移。10月8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抵达黄安城以西河口地区时,与国民党军第1、第88师各一部共6个团遭遇,激战数小时,将其击溃。9日,国民党军第2师再向河口东北的红四方面军阵地猛攻,红军连续打退其七八次冲击,毙伤其近千人。战斗中,红25军军长蔡申熙、第11师政治委员甘济时牺牲。
这时,国民党军第2、第3纵队等部从东、南、北三面逼近。10日,张国焘在河口以北的黄柴畈召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紧急会议。会议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留下第27、第75师及各独立团在苏区坚持斗争,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外线作战,伺机打回苏区。
12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从广水、卫家店间越过平汉铁路,开始了脱离苏区的战略转移。
19日至22日,红四方面军先后在枣阳的新集和土桥铺地区与尾追的国民党军激战,虽歼敌3000余人,但自身伤亡也很大,未能改变被动局面,在外线寻机歼敌以打回根据地的计划已无实现可能,遂继续向西北转移。
此次反“围剿”作战,历时两个月,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人民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终因张国焘战略指导上的错误而导致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7月,国民党军调集14个师又4个旅共10万余人的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红25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单纯防御战略指导下,在光山、黄安地区实施阵地防御,未能获胜,被迫于8月下旬开始,先向皖西北,后向鄂东北转移,途中遭截击,伤亡严重。10月初,红25军主力到达鄂东北,开展游击战争,另一部返回皖西北,同红82师合编为新的红28军。从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进入更加艰难时期。1934年3月12日,红28军取得了葛藤山反击战的胜利,这是红28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打的一个大胜仗。1934年4月16日,红25军同红28军在商城东南地区豹迹岩(今属安徽省金寨县)会合,次日,红28军第二次编入红25军,随后转战于鄂东北与皖西北之间。期间,取得了长岭冈大捷、奔袭太湖县城等胜利。
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花山寨举行第14次常委会议,决定将红25军转移出去、谋求更大发展。16日,鄂豫皖省委率红25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作者:胡遵远,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金寨干部学院原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