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频道 > 史海钩沉 > 正文

历历我思东道美

——席素琨诗窥见百年前凤城胜概

2024-11-01 07:58:47 | 来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大

江苏省连云港市区南六公里外的南城镇,古称凤凰城。之名缘自《汉书.昭帝本记》:“始元(汉昭帝刘弗陵年号,公元前86-80年)三年冬十月,凤凰集东海,遣使者祠其处,山之得名,当以纪瑞应也。”明.顾乾《云台山志》:“在东海城内,两山东西对峙,如凤展翼,故以名山。”凤城的古老的历史遗存,跨越数千年的影响,留下了无数动人的传奇佳活和美丽的故事。

人们对这里並不陌生,古时曾经辉煌无限,早在宋元徽、唐、宋时就是海州、东海的郡、县府署所在地。历史车轮未曾停息,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百多年前的一位普通的一位塾师‌,却留下了后人对他的敬意和赞誉。席素琨(1853-1926),字静涵。清.咸丰三年八月二十五日丑时生于板浦栅栏巷西席大场。据史书载,席素琨为清末民初海属名儒,敕授修职佐郎,候选儒学训导。(被皇帝或朝廷通过正式诏令授予了从八品的修职佐郎这一荣誉称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教板浦“敦善书院”,曾长期在凤凰城武同肄(字笏山)创办的麒凤学堂任教习,其学生多有所成,在灌云县志、县科技志中,被专门列入如教育家武海楼、许绍蘧等为名人栏内。他还著有《诗学概论》和《儒珍书屋诗文集》。近期在连云港市凤凰城和古镇板浦,不少文史爱好者在街谈巷议中念念不忘提到了这位古人。在凤凰城教书的席素琨的心里充满了对客居之地的赞美和思念之情,更有说不完的深沉的情感,思念清晰而强烈,今天人们从他诗文中看到了是真情流露和深刻的表白:“历历我思东道美。”(《儒珍书屋诗稿》)

对一位西居先生具有吸引力的,是外来者对这里的古老、古城、古街,悠远历史文化的喜爱。他在凤城教书的长期生活时所见所闻,时而仰望着蓝色苍穹,时而漫步在被岁月磨损得斑驳陆离的古街、古巷,目视那窄窄的1500多米长古街道青石板上独轮车履痕深深,有些处深达拳头,令人赞叹之悠远的岁月无情,这些无不渗透着历史的久远。春去秋来,长年累月,席素琨徜佯在浓浓的古风古韵的小镇上,试图在宁静安然的古老街道上,去寻觅被岁月中逐步消耗掉的遗留的历史文物,和这里的悠悠历史。而这位先生的寻寻觅觅,也成就一段历史遗物重见天日,也是一位历史遗物见证者。席素琨的《过宁海门》:“东海雄图变,南城往迹留”,这句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感慨和时空变迁,也意味着诗人对历史上东海地区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重大变化的感慨。“魏公题片石,唐代阅千秋”。唐·魏征是唐朝初年的著名谏臣,他巡视东海时,为凤凰城亲题了“宁海门”。席素琨的学生许绍蘧在民国23年(1934年)任职灌云县志局,负责采访县志资料并编撰了《连云一瞥》‌。在“凤凰山之游”一文中“指出古凤凰城时,南门土地祠壁嵌有‘宁海门’石额,吾先师席素琨夫子曾亲见石额上有‘贞观十三年春魏征题’等字。“宁海门”石额这一遗物今存连云港市博物馆珍藏。遂证明此城为唐时,或更早时建有城池。据《云台新志》载:宋元徽中(公元473一476年)刺史刘善明已累石为城。这块石额“宁海门”几字,是当年唐王朝寄希望国家海疆安宁、边境和平,可见古东海战略位置的重要,更体现了国家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同时也体现了石额及其上所题写的文字作为历史见证者的重要意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魏晋·孔融)。回眸一瞬而去的 百多年前的凤城,时过境迁,成为记忆中的历史,原来是什么样子?今天人们从席素琨《登凤城南山观水》诗中,可窥见一斑。当时人们登上谢禄山,向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无际的滩涂,白茫芒一片,水草芦苇密佈,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年岁大的人在解放前后称凤城东边为小海。诗人故里板浦与之相距十多公里,来往唯一交通工具是舟船,从板浦北城的峙云门外乘船(约在板浦中学外河汊),人们可见当年水面的广阔。 今天在追溯其凤城周边兴衰之时,见到的是遍野里居民楼林立,无边无际的农田像绿色地毯铺满大地,它让人深切感受到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啊!

“ 几家壁立洲中鹭,数点山浮海上鸥”。诗人目见凤城东南方只有稀疏分布的几户人家,给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感觉。“鹭”作为水鸟,常栖息于水边,此处以“洲中鹭”点缀,水草芦苇密佈。看到眼前的大自然的美,是几户人家与飞翔或栖息的白鹭相映成趣的景象。这地方就是当年诗人对凤城周边的真实写照,不失为一幅宁静而又生机的自然画面,同时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向往之情。“秋水蒹葭真宛在,寒烟桔柚问如何”诗人融合了自然景象与深沉的情感,秋水清澈,蒹葭(即芦苇)丛生,随风摇曳,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秋天气氛,同时也寄托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年来见得沧桑惯,不道风云见太多”。诗中也表达了他一种历经世事变迁后的淡然与豁达心态。

“复见郁洲真面目,一城浮水水环山。”诗人寓含了对过往记忆的追溯与对眼前美景的珍惜。史载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10年)大海东退,孔望山到凤城之间二十多里之海峡己成坦途。“一城浮水水环山”的描绘,是诗人对早些年月在特定情境下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过去的凤凰城在海中郁洲山岛的南端,水环绕着山,山依偎着水,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宜、山水相依的自然画卷。仿佛漂浮在水面之上的景象己成过去。

凤凰城己与市中心区相连,人们见到最多的是鳞次栉比的楼宇,如诗如画,令人目不暇接。凤凰东、西山之西边的4个山头中谢禄山(海拔82米),其名由来久远:《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谢禄山在东海县城西一里”《后汉书郡国志》(范晔公元398一445年)曰:“东海县有谢禄山,按汉书,王莽时,东海徐宣、谢禄等击王莽将田况,大破之,曾屯兵于此,因名谢禄山。”在这繁华缝隙间谢禄山东南坡,这里有百多平方米的台地,遗存下旳数百米长千年古道穿旁而过,一块面东路北斜卧裸露巨石上镌刻:清乾隆年间漕运总督管干珍的“俯瞰东溟”;钱泳(1759年一1844年)的“夕佳”; 他是清代金石书画家,著名学者,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再就是“三言诗”题刻。连云港市1993年6月公佈的“凤城西山摩崖石刻”首批文保单位之一。其“三言诗”刻更为当地人的青睐,它是百多年前凤城武姓先祖和先生席素琨的杰作。如今这里常见一些历史爱好者的身影,已成游玩、揽胜、寻古的一处胜地。西山南坡是千百年来古海州通向海中大岛云台山的一条古道,来往行人必经之处。民国初(公元1913年),凤城名士武同肄,字笏山,他出资在西山半坡处古道北侧旁建筑艳乐亭。提供为来往行人休闲,遮风避雨,观赏山下风景的地方的绝佳位置,此处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更为古城留下了一处是永不磨灭的石刻文物。

隶书刻文:“海上山,云漠漠。迤西南,飞一角。俯市寰,倚城郭。翼然亭,弥其缺。春坐花,秋醉月,夏吟风,冬卧雪。试纵观,天宇阔。屏尘嚣,且行乐。”款:“挹乐亭,西山麓。癸丑年,笏山筑。三言诗,静涵笔,乙卯秋,霞峰录。”

从诗人的文中开头看到“海上山,云漠漠”,也是当时的地域所处环境的描述。周围临近大海的无边滩涂,形成了云雾缭绕、山影朦胧。 人们在此休息,从上往下看“俯市寰,倚城郭”。俯瞰繁华的城市景象,同时依靠着坚固的城墙或城市本身,体现了依托与稳定的感觉。诗中又形象地对凉亭作了赞尝如鸟的翅膀般展开,赋予亭子一种飞腾的动感。“翼然亭”与“弥其缺”可以视为一种鼓励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自我、弥补不足、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春坐花,秋醉月,夏吟风,冬卧雪”‌肯定了这里的环境是人们休闲、避风雨、观美景的极佳之处,表达的是四季之美的诗意,让人们在不同季节中享受自然的美好。天宇阔”常用来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宽广情怀。‌“屏尘嚣,且行乐”‌的诗文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宁静和享受当下生活的态度。

历史遗留下的“三言诗”,“癸丑年,笏山筑。”即民国初(公元1913年),凤城名士武同肄,字笏山,出资建筑成了的艳乐亭。“三言诗,静涵笔”。静涵即席素琨,亭建筑后他有感而发,作诗称赞。席素琨祖籍苏州洞庭东山,其祖早年迁居板浦。“乙卯秋,霞峰录”。即民国初(公元1915年),武同举,字霞峰。出生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清末任海州通判(相当于现市副职)。民国初时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书法上颇有名家风范,梁启超评价极高,淮安博物馆收藏一幅武同举的行书对联。1915年他亲书隶书“三言诗”刻于石上,现代人敬仰他称之为武同举“三言诗”刻。

年复一年,春去秋来,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逝去的岁月,遗留的历史遗存铭刻着沧桑,它为古城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石刻文物,留下的是历史文化,是我们共同文明的遗产,宝贵的精神食粮。如今人们在寻古探幽中,去汲取更多的精神养分,迈向更加美好的新未来! (退休干部 吴成芳)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