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已隔东山云”——独孤及早发龙沮馆舟中寄东海徐司仓郑司户
千古名士独孤及(725年—777年),字至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唐代科举中唯一以道举及第的士人。人们从他东海之行的诗文中,对古海州治龙苴千百多年前耳闻目睹的独特、美丽环境留下了的深深记忆:令一代代人们青睐、向往、赞叹不已。
秦末汉初设置的古老悠远东海郡,独孤及对其古东海情有钟,安史之乱(725-777年)时,他辗转避难于江淮,在唐肃宗李亨上元元年(761年),为江淮都统李峘掌书记(元帅府和节度使手下担任撰写文字的属官,也称为“书记”),都统衙门治于扬州。江淮都统辖区包括淮南、江东、江西等地,负责管理这些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一次任职仕途中踏足东海中大岛一郁洲山,对东海所见所闻,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记忆。他目睹了仙山美景,让他情不自禁,留下的宝贵诗文瀚墨,为古朐大地增光添彩。他在龙苴馆乘舟离开东海郡时,吟诵了《早发龙沮馆舟中寄东海徐司仓郑司户》的诗。
古海州的龙苴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楚霸王项羽派遣大将司马龙苴在此筑城迎敌,因而得名“龙苴”。龙苴早在唐之前曾有过辉煌,是东海古朐重镇,秦末汉初全国36郡之一郡之府署。《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载:“候秩嗣,元封元年作为东海郡太守。”因“行过不清,擅发兵卒为卫” 罪名当斩,赦免死,就地供养。利秩担任东海郡太守与汉武帝刘彻东巡有关。将四代封候的利秩,从南方调来镇守此地。1991年,龙苴出土了规模较大的古墓葬群,国内外专家研究:证实了与长沙馬王堆两处墓葬的礼制和葬俗相似。因此人们认为龙苴古墓葬群为东海郡太守利秩父子无疑。东海郡移治龙苴是汉武帝时确凿无疑。
诗人乘舟即将从龙苴古泊涟河至沭阳县经淮泗水去扬州。他在《毗陵集》中《早发龙沮馆舟中寄东海徐司仓郑司户》诗:
“沙禽相呼曙色分,渔浦鸣桹十里闻。
正当秋风渡楚水,况值远道伤离群。
津头却望后湖岸,别处已隔东山云。
停舻目送北归翼,惜无瑶华持寄君。”
诗中描写了:舟中见闻,寓情于景,情景互融,展现出“沙禽相呼”、“渔浦鸣榔”的美妙流动画面。
时值秋分时节,正是北雁南飞时。晓风残月,沙禽慢旋,相对低鸣;河湾口处,阵阵敲击船舷捕鱼的声音,声声入耳。渡口回望,告别的后湖岸已看不到,只有一片东山的云朵飘浮在那儿,心里不禁一阵酸楚。望着你渐行渐远的北去扁舟,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却写不出一首好诗相赠,徒剩一声叹息。
独孤及将离去时,好友徐司仓、郑司户专程从东海县来到海州郡治龙苴送别。史载友人中郑司户名虔,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郑虔三绝”,即诗、书、画三项艺术均有很高造诣,因遭人诬告获罪,被贬。独孤及即将离开东海时,老友之间情深似海,心心相印,从诗文中看出他对友人的情谊深厚。
诗人晨起身在龙苴馆舟中,见到:四周万籁俱寂,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四周被静谧的氛围所围绕,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宁静与安详。只见曙光中沙洲上的鸟儿互相呼唤,十里之外捕鱼的浦边木桹声清晰可闻。
“沙禽相呼曙色分,渔浦鸣桹十里闻。”当年龙苴的古泊涟河上一幅清晨江面的景象,沙禽在黎明时分相互呼唤,渔浦处传来阵阵船桨划水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十里之外都能听到。触景生情以此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伤感。 “正当秋风渡楚水,况值远道伤离群。” 楚水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条河流。此外,楚水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也指古楚大地的江河湖泽,或者被用作某些地区的别称,如兴化的别称楚水,龙苴也属于古楚之境。诗人在秋风中渡过楚水的场景,“况值远道伤离情”则表达了诗人在远离家乡的路上,因离别而更加感到留恋友情上的情感。
“津头却望后湖岸,别处已隔东山云。”这句话描绘了当年龙苴周边一幅山水相依、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那时龙苴向东是茫茫巨海边上无垠的滩涂,东边的大伊山,其云雾遮挡后朦胧的东海的一部分,也就是龙苴渡口面向东侧的海洋景观。龙苴西侧即古时青伊、桑墟湖,此时显得更加神秘和壮观。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与其友人相别,前往别处,告别此次见面,却留下了更多的思念。既反映了诗人深深地眷恋、流连过的东海大地,表达了他对东海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更增加他对友人的惦记。离别时只好“停舻目送北归翼,惜无瑶华持寄君。”诗人从龙苴的船舟中出发西行时,目送友人到古泊善后河北归的情景,“停舻”“目送”“北归翼”流露了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深思念。“惜无瑶华持寄君”则表示诗人遗憾自己没有珍贵的东西可以送给友人。停下船桨,目送北归的鸟儿,遗憾的是手中没有美玉般的花朵馈赠。
独孤及的东海之行,留下了传奇佳话。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历史古人的足迹已成往事,目睹过的风采,永远镌刻在古朐大地上,它是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一代代人记忆着那时的美好,古时的胜景,更增添了人们对逝去岁月里的美丽山水的留恋和热爱!(退休干部 吴成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