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做到三个“珍”让“非遗”开花

2022-12-30 16:21:22 | 来源: 中廉导刊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历经了多少时光的洗礼和人文的考验,它是中华儿女的文化身份标识,更是给予无数中华儿女一份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和尊严,丰富了我们的精神财富,强大了我们的文化能量。面对品种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做到珍惜、珍爱和珍藏。

珍惜“非遗”之根,培根固元,提升文化自信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好,国家发展便更有力量更有信念。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更多强调的是不依赖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严重被挤压的社会环境下,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态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正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变更。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在对待“非遗”时,应当保持客观的态度,一方面要珍惜穿越了千百年岁月长河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一方面也要规避对古老文化的盲目自信,对待封闭落后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及时摈弃,也要顺应时代的号召,做出适时的创新。

珍爱“非遗”之叶,以人为本,增强中华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不同于可以摆在壁橱里的古董或是艺术品收藏,“非遗”是无形的,同时它又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依托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保护非遗就是在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情感的纽带,就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种认同。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清楚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把非遗教育做好,让广大人民群众从非遗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在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中,以坚定的文明自信力向着新征程出发。

珍藏“非遗”之花,守正创新,拓展中华影响力。非遗的传承方式注定了它是动态存在的。非遗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中留下的灿烂瑰宝,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卓越价值的精神财富,奋进新时代,我们要利用好时代优势,守正与创新统一,不断改进传承的方式,让非遗以千百年前的古朴样貌继续传承下去。只有创新,是非遗最好的薪火延续。传统工艺创新、传播载体创新、学习非遗的人代代更迭,非遗留下的时代印记在反复加深。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3个项目入选世界“非遗”,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坚实步伐,是世界看见中华文化的惊鸿开端,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宝库,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一组“基因密码”。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珍爱非遗这朵瑰丽的时代之花,讲好非遗的故事,让世界听到中国,让世界看到中国。(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永胜社区 吴一诺)

【责任编辑:兰明启】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