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要把握好三种“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层文化阵地作为构成文化自信的最微小细胞,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承载着为乡村振兴“铸魂”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使命。现在的基层,并不缺乏文化阵地,但建的好不代表一定用得好,在日常生活中,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更要把握好三种“平衡”。
要在把握“过去未去”和“未来已来”的平衡中寻得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根与魂。文化是遒劲的根,它连接过去和未来。文化阵地建设是要以优质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锻造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回望历史的深处,“过去未去”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依然如活水一般流淌在我们心中。立足当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有了远程授课的老师,农家书屋里有了数据共享的“移动图书馆”,文化礼堂里有了可以互动的视频交互直播系统……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基层文化阵地功能的完善也让我们时常有一种“未来已来”的新奇感。因而文化阵地建设更要在“瞻前顾后”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要用“我们的节日”“好家风”等品牌持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让现代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要在把握“形式创新”和“内容为王”的平衡中找得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形与体。我们的文化阵地建设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奇形式,活动办的越来越好,人民所能享受的文化活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我们有了更多新的渠道和手段,但是来的人却不一定真的变多了。文化阵地建设不单单要做“形”上的创新,更要在“体”上找到精准的供给点。这就要在内容上下功夫,要清楚群众喜欢什么、明确阵地能给什么,让内容成为制胜法宝。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要做好活动前置的文章,在搞活动之前就听取群众的意见,让“我们想给群众带来什么”变为“群众想要看到什么”,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让我们的文化供给变得真正的“喜闻乐见”。
要在把握“一域特色”和“多方联动”的平衡中觅得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方与法。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要靶向发力,打造“放下筷子就想去”的特色品牌。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文化阵地建设要想走得长远还是要形成完善的公共文化网络体系,使一域特色和多方联动有效结合起来。浙江就积极发力,让“一地一特色”迭代升级为“一地特色,全域共享”,这样“戏曲特色村”“舞龙特色村”“花鼓特色村”等就能汇成多方联动的“文化大舞团”;让“礼堂家”等数字应用打破时空的限制,链接起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礼堂,这样礼堂之间就能共享文化盛宴;让“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整合起不同性质的文化阵地,这样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就能协同发力,共同献上“文化大餐”。(俞军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