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对扬弃关系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千年文脉延绵不绝,灿烂文明生生不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广大党员干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坚守文化本根,反对虚无功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也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一旦丢失,我们就成了失去精神家园的“流浪儿”。当今世界,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化纷扰,我们只有守住本根,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毛泽东同志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而文化虚无功利主义缺乏文化自知和文化自觉,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和辜负,背后的实质是文化良知的迷失,危害则是消解中华文化凝聚力,侵蚀中华文明根脉。新征程新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绝不能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不能失去文化本根,丢掉品味、格调和责任,要尊重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坚持开放创新,警惕复古封闭。古语有言:“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是文化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中华文化固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不是食古不化、照搬照用,更不是泥古复古、作茧自缚,而是不断地交流碰撞、创新变革、融合发展,才能古为今用、历久弥新。从《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到《只此青绿》《唐印》,再到河南博物馆“考古盲盒”跑火、故宫“萌化”新创,无一不展现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碰撞。新时代依托新媒体、数字技术让阳春白雪的文化瑰宝从馆舍高阁逐渐走近寻常百姓,如无声细雨滋润国人心田。历史证明,开放创新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文化繁荣的动力。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既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还要一以贯之开拓文化阵地,创新文化载体,擦亮文化品牌,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砥砺前行中引领风尚,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繁荣兴盛之道。
坚持与时俱进,防止停滞不前。“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不忘源头方能开创未来,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继承。丁聪先生的漫画《两代人的反应》中,在传统的戏剧表演面前,两代人给予了不同的反应:老一辈的爷爷嘴角上扬、津津有味的看着表演,年轻一代则呼呼大睡。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却表现得毫无作为,这说明,只有发展大家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跟上时代步伐才更会被青年所接受。所以,传承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没有时代性的“传统”则意味着失传,只有“传统”与“时代”创造性结合,才能造就最有生命力的文化。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锻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在建设和改革时期,培育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先进文化,这些都是优秀文化与时俱进的升华。广大党员干部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做到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和革新,创造性的传承,才能在发展的大潮中长盛不衰。
时序轮转,丹心永固。广大党员干部要接好时代赋予的接力棒,自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汇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文化力量。(贺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