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三万里》看大国文化自信
《长安三万里》这部国产动画自上映以来,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不仅票房持续走高,其中展现的“诗画中国”更是受到好评一片,让观众直呼看到了“大国文化自信”。
从《长安三万里》看大国历史厚度。《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是一记来自厚重历史深处的回响,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绚烂而古老的文明。影片中塑造了大唐诗人的群像,在李白、高适、杜甫之外,还有贺知章、王维、王昌龄、郭子仪、岑参、张旭、哥舒翰……诗人们的集体登场,宛如历史天空中的群星闪耀在观众眼前。而这些诗人创作的流传千古的诗篇,又钩沉出绵延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不少观众在看过影片后说,看《长安三万里》,就像上了一堂充满历史浪漫主义的唐代文学史课,通过场景展现出的是诗人的自信、大唐的自信、民族的自信。
从《长安三万里》看大国人文温度。《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诗句令很多观众印象深刻。将这些刻进国人“DNA”里的文化符号影像化,呈现属于中华诗歌所独有的瑰丽和浪漫。李白在追赶孟浩然时,远眺帆船消失于海天一色,写出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洒酒成水、乘仙鹤飞越银河之上时,吟诵《将进酒》,在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场景中,这些诗句又被赋予了全新的人文内核。《长安三万里》是追光动画在创作“新传说”系列和“新神话”系列之后,着手创作的“新文化”系列,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通过对这些题材的挖掘,展现历史中闪光的人物和故事。
从《长安三万里》看大国创新力度。从江上扁舟到青崖名山,从吹笛黄鹤楼到旌旗飞边塞,国漫电影的运镜、构图、光影、配乐等,均呈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的创新。与此同时,电影中不乏个性化构思,比如驿馆里专门供诗人题诗的诗板,就像是给这些“顶流”诗人开了一个“朋友圈”,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创新设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经过近30年的电影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中国动画电影如今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必将以更为灵动、鲜活的方式,烛照不断奋进的中华文化。(选调生 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