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全民的习惯
9月16日,由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和阅读马拉松组委会共同主办的“2023长三角阅读马拉松大赛”在三省一市同时开赛。这是该项赛事第六年举行,赛事规模超8000人,最终办赛公共图书馆186个,到场参赛队伍1519支,选手人数7816人,均创下历届之最。今年的比赛用书《直面新北极》,作者马克•赛瑞兹是北极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他通过对北极变暖问题的认识转变过程,向读者展示科学研究的全景图,引起人们对气候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笔者今年也有幸抽签入选,亲身参与了这场阅读活动,并且在这样一次“共同阅读”从中获益匪浅。
这是一场专注与意志力的终极挑战。参赛者需要在6小时内完成一本新书的略读和通读,并通过限时答题检验阅读效果。这种“盲盒式深读”对读者而言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一方面,随着行文深入,科普类文本因其包含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等,考验着大众的科学知识储备和阅读理解能力。若不是集体限时阅读,一本科普书籍平时可能需要一周甚至更多时间才能读完。另一方面,长时间阅读需要读者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群体监督下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在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人们往往缺乏静坐久读的耐心,容易错失沉潜往复的读书体验。实际上如孟德斯鸠所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当你真的愿意聚精会神地完成这项挑战,那么这段完整的阅读时光将是莫大的享受。
这是一场阅读者群体的嘉年华。在比赛中,现场只剩翻动书页、勾画笔记的声音,这里没有游乐园的欢笑喧哗,但是有精神滋养灵魂碰撞的深切喜悦。阅读者们因同一场赛事相聚,因同一本书籍结缘,最终享受到一口气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以及因为一本书而与其他人产生共同话题的融入感。而共读一本书的方式更可以说是享受阅读的人对“阅读”本身进行的一种推广。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尽管受疫情影响,数据有所波动,但整体来看,过去10年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持证读者、总流通人次逐年递增,这也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人乐于走入图书馆开卷阅读,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们因阅读而专注,因阅读而思考,在阅读中连通过去,观照现在,更发现和创造未来。赛事活动建立阅读行为和生活的联系,推动更多阅读者学习良好的阅读方法,让人们带动身边没有阅读习惯的朋友体验阅读、培养阅读习惯,形成对阅读的“共同记忆”,让阅读成为人们探索世界、提升生活幸福感的工具。
这是一场推动全民阅读的文化活动。阅读马拉松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比赛本身,而是将书籍、出版社、阅读者和图书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阅读共同体”,推动阅读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让阅读重新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是传承文明精神、提升城市人文气息的重要途径,而公共图书馆是群众获取精神食粮、增长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是涵养文化气质、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机构。在全民阅读大会上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逐年上升趋势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未来各地图书馆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期待,文化机构需要深挖公共赛事的价值,推出更多形式的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加速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和全民阅读事业,让阅读成为全民的习惯。(丁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