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文化“养分” 涵养国人“三气”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指出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年轻干部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汲取“养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胸怀高远“志气”、锤炼铮铮“骨气”、积蓄深厚“底气”,筑牢信仰之基、砥砺立场之坚、提升干事之能。
汲文化“养分”怀高远“志气”,树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志向,筑牢信仰之基。“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从“十年磨一剑”写就《三都赋》的左思,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再到“放弃学医,走上科学报国路”的黄旭华,他们的共通之处便是心立“鸿鹄志”,争做奋斗者。“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作为年轻干部,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汲取文化力量,树立远大理想,胸怀宏伟志向,“欲与天公试比高”。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奔赴基层山海,到祖国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扎根建设,向“大山的女儿”黄文秀、“当代愚公”黄大发学习,将个人之“小我”融入祖国之“大我”,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份光发一份光,有一份热发一份热,让理想信念在乾乾奋斗中升华。
汲文化“养分”炼铮铮“骨气”,厚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爱国情怀,砥砺立场之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骨气代表着一个人的气节,是在面对危难时刻不屈不挠的意志,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坚定爱国立场的气节,深深体现着个体对真理、信仰的坚守,对国家利益的维护。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历史上不乏有着铮铮铁骨、宁死不屈的英雄人物。年轻干部要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爱国精神,向岳飞、文天祥、李大钊、江姐、雷锋、焦裕禄等英雄人物学习,涵育铮铮骨气,增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涵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概。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振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精神谱系,其中贯穿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爱国。年轻干部当深挖“精神富矿”,深悟精神伟力,在文化传承中感悟爱国情感,坚定爱国立场,挺起做中国人的“钢铁脊梁”。
汲文化“养分”蓄深厚“底气”,淬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过硬本领,提升干事之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底气来自自身的过硬本领以及强大能力,缺乏过硬本领,年轻干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就会产生“本领恐慌”,难以应对工作中的风险和挑战,无法解决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年轻干部要汲取文化力量,学习“君子务本,不诚无物”的修养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自律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发展观,“内圣外王,德治仁政”的治理观,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新质化”人才。“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向今天,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年轻干部要孜孜不倦学理论,广泛涉猎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把握“薄”与“厚”的关系,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葆有“攻书到底”的劲头,读懂弄通吃透,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专业知识的厚度,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年轻干部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极投身于为民实践,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过程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注重在为民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代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