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个要点”,写好传统文化“三用文章”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强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指引,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站稳“出发点”、寻求“突破点”、瞄准“落脚点”,做好“三用文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站稳“出发点”,坚持文化自信,做好“古为今用”。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一方面我们要以礼敬珍视的姿态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中的精华进行全面挖掘,不断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及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要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特性,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找准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创造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坚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寻求“突破点”,坚持博采众长,做好“洋为中用”。以何种立场对待外来文化,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同思想碰撞的频率和烈度与日俱增,同时也为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创造了条件。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固然取决于其内在本质与生命力,但也在于它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传统,彰显了特有的自信气度。两汉时期接受了印度佛教,盛唐时期流行各民族乐舞,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大量传入中国,明代以来有了西学东渐,这些都曾极大丰富和壮大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要把优秀的外来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而增添文化底蕴。
瞄准“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为民所用”。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来源于民间,经过时间淘洗、时代淬炼,沉淀成一种精神。近年来,传统文化“血脉觉醒”频繁冲上平台热搜,国潮服饰走红,马面裙成为市场新宠;国风作品爆火,《只此青绿》受到全民追捧,中式浪漫出圈,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崭新国旗、送袁老最后一程的三束水稻简单质朴却又饱含深情。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宝藏”被挖掘创新并再次活跃,那些深植于血脉中的中式追求,被唤醒、被体验、被深耕,逐渐转化为与时代共鸣的生活方式。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李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