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守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2024-05-24 13:26:53 | 来源: 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教育体育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历史性、全局性的高度。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从甘肃敦煌到山西五台山,从布达拉宫到避暑山庄,文物古迹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泱泱中华,万古江河。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蕴含着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密码和动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必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呈现更加夺目的光彩。

庚续文脉、继往开来。五千多年来,中华文化延绵流传,中国精神日益丰厚。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传承精神,铸就中华文明全新辉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今,无论是情感丰富的古诗词曲,或是蕴含智慧的四书五经,都在通过各种文化载体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鼓舞人们树立文化自信,激励人们传承中国精神。倘若,我们只局限于背诵默写,忽视其内在精神智慧,那终将浮于表面,永远无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耳熟能详,更要做到从中领会内涵、传承发扬,乘持“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怀揣“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担当,继承“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韧不拔,练就“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铮铮铁骨,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璀璨辉煌。

文化大美、今人共守。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则造就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不同文化正竞相绽放。在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因其兼收并蓄、天下一家而辉煌灿烂,因其传承本土、吸收外来而生生不息。要坚定文化自信,主动提升文化软实力,主动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同时,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把世界优秀文化“引进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把握“时代脉搏”,共同营造美美与共的“文化盛宴”。

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传承好文化遗产,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饶若影 李海红)

【责任编辑:苏小静】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3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