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博物馆为乡村振兴铸魂赋能
乡土,这一深植于中国人心中的情感纽带,在历史积淀中已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浙江省明确提出五年内要建立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而今已矗立起692座。伴随着一座座带着乡土气息的博物馆相继涌现,一股文博的“春风”正悄然吹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乡村博物馆点亮“文化之光”,唤醒乡愁记忆。乡村博物馆是构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尽管目前数量尚不算庞大,但能紧贴实际,融入乡村人民的生活,是真正展示乡村文化自信的独特平台。寻根问祖、不忘初心,乡村博物馆不仅让濒临消失的乡村文化得以留存,更让居民们有机会重温往昔的生活轨迹,再次触摸历史的脉搏,铭记这片土地的深厚乡愁。在传承与保护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它们激发出新的活力,为家乡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乡村博物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村民的生活面貌。
乡村博物馆守护“文化之根”,传承“乡土之魂”。乡村博物馆是乡村文化的忠诚守望者,它立足于深厚的乡村文化土壤之上,收藏了乡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乡村文化的精髓。以周王庙镇云龙村的云龙蚕桑记忆馆为例,作为浙江省首批乡村博物馆,它以云龙村的历史为缩影,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主题展现了江南地区的蚕俗文化与蚕桑产业风貌。场馆内收录了自南宋以来云龙村悠久的蚕桑历史与人文资料,收藏有由15000余颗蚕茧精心制成的金龙灯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务院颁发的嘉奖令、珍贵的外宾来访纪念品和栽桑养蚕的老物件、老照片等共计225件展品。这些展品充分挖掘和展示了当地的特色习俗,有力推动了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乡村博物馆激活“发展之源”,共绘乡村振兴。建设的乡村博物馆是静态的,但其对乡村振兴与乡村共同富裕的作用却是动态的。乡村博物馆与周边的“文、农、商、旅”协同发展,为乡村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带动了乡村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云龙村以云龙记忆馆为核心,将雅云蚕桑生产示范基地、云龙蝶园、蚕俗文化园、研学中心等多个展馆有机串联,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蚕桑生产文化体验区。通过“研学+旅游”的发展模式,云龙村不断拓宽文化产业赋能的思路,使博物馆的发展深度融入村民生活与乡村发展之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局之中,与文农旅等产业多方联动发展新业态。不仅能让村民共享博物馆带来的红利,更好实现“富了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也有助于将各地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乡土文化的芬芳走得更远、传得更广。(陈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