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的守护者:文化与自然遗产守护战
从印度新德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以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三项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再次以卓越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实力,为全球文明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这不仅是中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胜利,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国际展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这一指示高瞻远瞩,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方向。
树立文化自觉,增强保护意识。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生命的更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树立坚定的文化自觉,不仅是对过去辉煌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希望的播种。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博物馆、参与文化讲座等等,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和亲身体会,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同时,相关部门应自觉强化法治意识,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使得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得以依法依规的进行。
参与保护实践,践行责任担当。自然遗产不仅是地理课本上的图片,更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守护者。每一片原始森林的呼吸、每一座古老山峰的巍峨、每一条清澈河流的流淌,都在诉说着生命的奥秘与自然的智慧。保护自然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我们需要付诸实践。从减少污染、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到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志愿服务、支持绿色能源项目,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如今,现代科技手段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利用无息影像还原历史文物的色彩图案、利用大数据数字化实时监测记录当地自然遗产信息等。通过科技赋能,极大提升了保护工作的精准性与高效性,用实际行动为文化与自然遗产披上保护的铠甲,让它们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熠熠生辉。
创新传播形式,弘扬遗产价值。近年来,《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聚焦世界遗产与中华文明的综艺节目蔚然成风,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这些节目巧妙地融合了科技与创新的传播手段,使得文化遗产的精髓能够跨越时空界限,以更加生动亲切的面貌展现在公众面前,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心中。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路径。政府部门同步运用线下和线上平台,双轨并行开展工作。线下,通过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实践活动、开展文化专项讲座、张贴相关的宣传横幅、海报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知识和意义,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线上,利用自身特色文化和自然遗产风貌制作纪录片、短视频等,通过电视、新媒体等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价值和魅力展现给更多的人。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自然的奥秘。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中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通过树立文化自觉、积极参与实践、推动科技赋能等措施,为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负责的体现。(张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