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心”助推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的强大能推动民族的前进。这一理念深深根植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之中。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了改革的具体路径和实施措施。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坚定“初心”、培养“耐心”、强化“信心”,以信念为指引,以传承为基石,以实践为动力,我们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将以这种坚定的态度和决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奏响现代化时代发展的序曲。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期待。让我们共同携手,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国家的发展,实现民族的强大。
坚守初心,矢志不渝,以此为基石,构筑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文明堡垒。古语所言:“志之所向,虽远必至,山海之间,难以阻挡;心之所向,无所不破,强兵锐卒,难以抵御。”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根基的稳固,是远行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稳舵前行,得益于其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求福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这种坚定的信念使得我们在面对任何挑战时都能保持冷静与坚韧。当我们深入到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特有的国情、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在发展中寻找创新,在创新中推动发展。与此同时,我们的目光需要投向基层,倾斜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化的繁荣、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融合,而是要深入到群众的每一个行为、每一滴汗水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积累小小的步伐一样,逐步推动中华民族在文化竞争、文明冲突、软实力挑战中稳固基础、强化内功、展现力量。
恒心如磐,培养耐心,以此为水源,滋养着那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民族文化脉络。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从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再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沉爱国情怀,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思想与文化的交汇碰撞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以文载道,传道铸魂。这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引领,更是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传承。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大交融,我们要“兼收并蓄”,汲取各种文化的营养。在辨别文化的“是非”“美丑”“香臭”时,我们要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去除文化中的糟粕,提炼精华。同时,将外来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盘子”“大集体”中的一部分。在发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中,我们不仅要传承历史,更要创新发展。我们要在保持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使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坚定自信,勇于实践,以此为土壤,厚植着那种永不松懈、自强不息的改革创新精神。从艰苦创业的“两弹一星”历程,到探索宇宙奥秘的“嫦娥揽月”计划,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在持续进步中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征途上,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我们必须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与勇气,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持续弘扬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盲目跟从,也不机械照搬,而是要赓续文化血脉,同时进行融合创新。我们将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精心编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产品”,又要不断优化文化供给和文化服务的方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以不懈的努力,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伟大改革创新精神,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形有感的展现。(沈怡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