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治理效能 筑牢执政群众根基
“坚持党的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文化治理的方向和重点。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灯塔,更是连接党心民心的重要纽带。提升文化领域治理能力,不仅关乎文化事业的长远发展,更是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关键所在。
思想引领,强化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夯实思想基础。思想统一是文化治理的基石,更是筑牢群众基础的首要任务。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主流价值观传播网络。不仅要通过制作和传播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注重与民众的互动和反馈,如举办“我和我的祖国”故事征集、“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创作大赛等,鼓励民众积极参与,用自己的故事和创作来诠释和传播主流价值观,让主流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民众的共同信仰和精神支柱,从而夯实党的执政思想基础。
精神共鸣,深化民族文化自信与传承创新,增强精神纽带。文化自信是文化治理的内在动力,也是筑牢群众基础的重要支撑。深化民族文化自信,需挖掘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我们在做到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与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拓宽传统文化受众的基础上,也需要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企业和艺术家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气质的文化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民众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力量,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共享,推动文化均衡配置与开放共享,扩大群众参与。文化治理的根基在于广泛的参与与共享,这是筑牢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推动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开放共享,既要政府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加大投入,建设更多的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为民众提供便捷的文化服务;也要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实现在线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平台的普及和应用,让文化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民共享;还要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文化服务,如支持非营利性文化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开展文化公益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提供、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局面,让文化融入民众生活,成为滋养心灵的源泉,从而拓宽党的群众基础。
与时俱进,构建智慧化文化领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治理必须与时俱进,构建智慧化文化领域治理体系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对文化市场进行精准分析和预测,为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治理体制机制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文化企业和创作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此外,还应加强文化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文化治理提供智力支持。通过这些举措,不断提升文化治理的效能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党的执政大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的道路上,要不断顺应时代变化,把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文化治理效能,把文化治理效能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开创社会文化治理新局面,形成新样板,树立新典范,以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汇聚磅礴力量。(陈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