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春秋凝雅韵 亲恩友义寄诗中
——杨家卿诗词二十首
(一)春日有感
年临七秩享悠闲,
春日寻芳意自宽。
花绽鸟啼皆入趣,
慢品逸情岁月安。
(二)浣溪沙.贺王梦奎先生米寿
八十又八逸兴遐,
精神抖擞众人夸。
一生心血著芳华。
做事为人行正道,
为官治学口碑佳。
期颐再聚话桑麻。
(三)高中毕业五十年感怀
荏苒流光半世烟,
黉门折柳五旬年。
常思束发同游日,
每梦青春共学天。
往昔求知情愈厚,
当时论道意相连。
皓首盼归桑梓聚,
举觞对月笑开颜。
(四)沁园春·颂先祖杨碾
赫赫宗贤,十六承传,杨碾名镌。正墨研明史,烛微睿绽;卷藏邃蕴,启后光前。腐恶同仇,廉怀映月,劲骨昂昂傲俗缘。瞻影壁,见家规焕目,训诫昭然。
满门俊采骈阗。育桃李、声名耀故园。看弟登科甲,翰林荣显;子修儒业,文彩韶鲜。孙守书田,杏坛倾智,再续家声世代绵。舒乙赞,颂“两代五名士”,勋耀坤乾。
(五)贺次孙承锦考录郑州重点学校
次孙年少志飞扬,
承泽携辉竞锦章。
金话筒中赢美誉,
文魁卷里绽荣光。
品优学粹师朋赞,
德厚才高赞誉彰。
愿化大鹏抟浩宇,
为邦献力铸辉煌。
(六)咏梅
千载吟梅韵未残,
毛公放翁墨流丹。
吾钦瘦骨凌霜处,
一缕暗香飘九天。
(七)忍之常念(藏头诗)
惊闻中宣部老部长王忍之同志辞世,沉痛不已。特通过老同学崔君向其家属转达悼念之情。
忍辱负重为国劳,
之言高论独弦操。
常思昔日音容在,
念情遥酹酒滔滔。
(八)第八届“维翰堂”家庭奋斗奖颁奖仪式感言
瑞蛇呈庆韵悠长,
继志维翰世泽彰。
本本证书凝厚意,
声声鼓乐颂荣光。
尊长谆谆传善训,
子孙恳恳继贤良。
敦宗睦族枝繁茂,
薪火相传谱锦章。
(九)除夕祭母
除夜祭亲临祖堂,
尊前三代泪沾裳。
音容宛似犹前日,
念母思恩欲断肠。
(十)七律·赞十六世先祖杨碾
太平山樵韵悠长,
道光恩贡墨流芳。
《记要》宏篇垂青史,
《一得》雅卷溢书香。
嫉恶秉性如松柏,
育李倾怀比水长。
满门才俊皆承训,
两代英名美誉彰。
(十一)为李英杰摄影作品展题
一帧光影韵含情,
九曲河川毓物灵。
浩浩神州魂脉处,
英杰寻迹史留名。
(十二)七律.幸逢先祖《明史记要》手抄本志感
题记:公元二零二四年十月,余至河南省图书馆捐书,意外发现185年前十六世先祖杨碾《明史记要》20卷手抄本,大喜!国家、省、市、县主媒报道,特写诗抒怀以志。
道光己亥岁时迁,
先祖濡毫史韵研。
两代贤英齐运笔,
数秋心血共书镌。
廿卷钩沉明朝事,
七载探赜岁月渊。
寒舍未改青云志,
翰林令誉永昭宣。
(十三)登茱萸峰
昔闻覆釜忆流年,
摩诘重阳赋锦篇。
今日吾侪重陟顶,
虽非佳节念亲安。
(十四)秋登太行山
深秋凌太行,峰嶂入苍莽。
壑幽岭争秀,丹枫漫山岗。
松涛振深谷,雾海涌波荡。
风清岚霭消,晴空雁阵翔。
子孙相陪伴,同游乐无疆。
天伦意欢畅,心舒胸臆张。
乾坤藏神秀,万物循其常。
顺天福泽至,逆道灾祸殃。
吾年近七旬,始得逸趣长。
回首望来路,最美是夕阳。
(十五)回乡抒怀
甲辰重阳节,应邀回乡参加敬老爱老助老活动。全村230多名七十岁以上老人喜气洋溢,共进午餐。余以“感动、感谢、期盼”六字向父老乡亲分享喜悦之情。
司马故里度重阳,
金风拂桂满庭芳。
安乐寨中言乐事,
戮力共筑福悠长。
(十六)第四十个教师节感言
六十年前正童顽,
土改屋中拼读练。
胡基木板当课桌,
煤油柴油灯点燃。
小学初中七春秋,
教室几处农家院。
园丁辛劳魂梦绕,
深恩难忘度窗寒。
智育回潮高中录,
旋即遭遇大批判。
二中九中两地走,
亦工亦农两年半。
邓公复出迎高考,
喜得命运天地翻。
干净工作五十载,
俯仰无愧地和天。
荣获三项国字号,
著书立言廿五卷。
年临七旬方退休,
轻松愉悦归田园。
老来无计忆旧事,
夕阳朝光同灿烂。
祈盼上苍降祥瑞,
余生再将光彩添。
恰逢四十教师节,
旧梦新想抒感言。
(十七)为长孙承翰考取焦作一中而作
春秋九载磨一剑,
榜上有名合家欢。
心怀鸿鹄凌云志,
极目苍穹望大千。
(十八)为李留根诗作序小记,步其原韵
三伏初辞暑未央,
汗巾半搭意高昂。
用心动情兄过奖,
漫捻拙笔韵满章。
(十九)雨夜省思
昨夜雷乍起,骤雨狂风厉。
静心思往事,少壮当奋励。
人生艰难多,命运凭己立。
春播一粟籽,秋收万斛米。
勤奋逢机遇,方可展才异。
光阴贵珍惜,莫负韶华季。
生活讲品质,为人修德义。
善念常怀守,报国倾全力。
(二十)答谢留根兄
孟夏甘霖伴旅程,
耳畔犹闻兄嘱声。
劲草真金四十载,
不让管鲍万古名。
作者简介:杨家卿,焦作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二级教授。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专著有《执政党建设热点问题研究》、《学步小札》、《党建研究十题》、《群众路线纵横谈》(获河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杨家卿文集》(1-7卷)等20多部。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华文摘》等发文、转发30余篇。系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教育部人文社科专家、首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