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 文化 > 正文

文化赋能产业兴

——吴堡县“挂面+青梨”双链驱动乡村振兴实践

2025-04-21 17:06:45 | 来源: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人民政府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间,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引,将千年非遗技艺与黄河物产基因转化为现代治理效能。这里不仅延续着手工挂面“细如发、长如龙”的匠心传承,更孕育出青梨产业“清甜润心、文化铸魂”的创新实践。当地干部群众以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为抓手,在非遗活化、产业升级、基层治理中探索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范式,生动诠释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基在基层、活力在群众”的深刻内涵。

非遗工坊的方寸之间:传统技艺淬炼治理智慧

在高家塄村的非遗工坊里,青年干部与非遗传承人围坐在炕桌前,将祖辈传下的挂面技艺编成顺口溜:“三揉六醒十八扯,七十二道工序不松劲。”这份口耳相传的《挂面制作技艺标准化手册》,不仅记录了传统工序,更融入现代管理理念——比如将“醒面”环节转化为矛盾调解机制,让村干部在调解纠纷时借鉴“醒面需耐心”的智慧,成功化解土地争执、邻里矛盾30余起。

当地干部从青梨嫁接技术中获得启发,创新“产业联姻”模式。挂面企业与电商团队原本各自为战,如今像梨树嫁接新枝般紧密合作,共同开发出即食营养面、梨香挂面等新品。更令人称道的是,工坊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治理工具:游客参与挂面制作时,需遵守“三轻四净”操作规范,这种“规矩意识”潜移默化融入乡村文明建设,带动村民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梨园深处的蝶变:文化创新滋养产业沃土

在青梨深加工车间,果农们用黄河水酿制梨膏的传统手艺,如今与现代食品工艺碰撞出新火花。青年工程师与老果农反复试验,将青梨汁融入挂面面团,开发出润肺止咳的“梨香挂面”。产品上市时,没有华丽的包装设计,而是请村里的巧手妇女用剪纸艺术制作土布包装,既保留乡土气息,又让产品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

柳青文化园的“土味带货”成为新风景。依托柳青文化园开设“窑洞直播间”,邀请非遗传承人、老果农化身主播,用方言讲述挂面拉面的“十八般手艺”、青梨炖冰糖的养生故事,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土特产,更是文化认同。

在梨园深处,青年干部开设“炕头故事会”,用方言讲述青梨与挂面的历史渊源,吸引城里游客驻足聆听。这些带着泥土味的创新,让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清风拂过的田野:文化治理滋养文明乡风

将廉政文化与产业治理巧妙融合,微信群里的“阳光晒账”让监督零距离。要求各村在微信群定期发布“三公开”影像资料:一是公示产业资金使用,比如合作社采购的发票照片、工人工资发放表;二是公开项目进展,比如挂面工坊翻新时,每天拍摄施工实况发到群里;三是晾晒干部作风,驻村干部每周在群内发布走访照片和民情笔记。在合作社,基层干部借鉴传统“梨园议事”习俗,组织果农围坐梨树下共商大事。讨论引进新品种时,老果农担心“新梨没味道”,青年技术员便带着大家到试验田品尝,用事实化解疑虑。如今合作社的“玉露香”青梨,既有传统梨的香甜,又多了游客点赞的“爆汁”特点。

文化治理的巧思还体现在细微处:将移风易俗内容编成“梨园顺口溜”,在挂面工坊的休息区循环播放;“文化夜校”用方言讲解政策,老人们边纳鞋底边听讲,政策知晓率反而比开会传达更高。文化强国建设绝非简单的场馆建设或活动举办,而是根植于传统基因的现代转化,发轫于基层实践的创新突破,依托于制度创新的效能释放。当非遗工坊成为治理现代化的试验田,当青梨产业变身文明重构的催化剂,当清风监督护航文化发展,这片黄土地正演绎着新时代文化强国的深层逻辑——以文化基因激活治理效能,用创新实践重塑文明形态,让群众在文化共建中共享发展成果。这样的基层探索,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活力之源,彰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贾兆)

【责任编辑:张科】
手机版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法律顾问人员查询广告服务诚征英才免责条款隐私保护廉政建设投诉中心联系我们手机版
中廉导刊-周刊网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Copyright © 2017-2025 by www.dzzk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010-57190328 值班电话:13031055678 投稿邮箱:cndzzkw@sina.cn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ICP备1904114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259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